讓長輩安心留在部落!臺東赴德取經 探索「人情味+科技感」長照解方

德國的「健康亭」與「多世代住宅社區」,聚焦高齡友善設施、社區共照模式與智慧型公共服務。(圖/臺東縣政府原民處提供)

為了替臺東日益增加的長照需求尋找創新解方,並探索多世代共同居住的社區可能性,臺東縣長饒慶鈴近日親自率領縣府團隊,遠赴德國進行「淨零城鄉發展考察」。此行聚焦於德國在鄉村地區推動高齡友善設施、社區共照模式及智慧公共服務的成功經驗,希望能為臺東的部落及鄉村照護網絡,注入新的思考與活力。

考察團首先來到圖林根邦的孫德豪森(Sundhausen)小鎮。這裡一座看似平凡的木造「健康亭」,卻讓團隊印象深刻。它巧妙地整合了公車候車亭、社區照護諮詢站、電動車充電樁及數位資訊平台等多重功能,不僅是交通節點,更是支撐在地高齡者生活的重要樞紐。

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地推行的「AGATHE移動照護師」計畫。透過專業照護人力深入鄉間,將醫療與關懷資源直接送到長輩家中,兼顧了生活的便利性與人情味。縣府團隊觀察到,孫德豪森的人口與空間規模,和臺東許多原鄉部落、鄉村社區極為相似,其經驗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

隨後,團隊轉往巴伐利亞邦的朗根費爾德(Langenfeld),參訪了知名的「Dorflinde」多世代住宅社區。這個社區以無障礙住宅為核心,巧妙地將日間托育中心、咖啡廳、小型超市、共餐空間甚至快遞服務站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長者、青年、孩童共同生活、互相支持、高度自治的微型生活圈。

縣府認為,這種整合型的社區模式,特別適合臺東人口結構多元、社群關係緊密的鄉村與部落環境。透過資源共享與互助合作,將有助於打造一個跨代共融、共好的在地生活網絡。

饒慶鈴表示,臺東縣府近年積極推動的「日昇月好海岸村」大型長照園區,是機構式照護轉型的里程碑。而此次德國的社區經驗,則提供了在「生活場域」中實踐社區共照的嶄新視角。

未來,臺東將嘗試整合這兩種路徑。一方面持續優化機構照護的質與量,另一方面,更要借鏡德國經驗,將照護服務延伸到長輩最熟悉的社區與家園。縣府計畫盤點整合現有的文化聚會所、社區關懷據點、i部落無線網路、文健站及家福中心等資源,導入智慧交通概念,並結合在地志工的力量,逐步發展出具有臺東文化底蘊與科技應用的「智慧型社區照護節點」。 (相關報導: 不是老人!台灣「詐騙肥羊」都是這些人…86.5%都遇過,從事1行業最常中招 更多文章

目標是讓照護服務更貼近村落日常,更容易被居民信賴與使用。縣府強調,將持續串聯部落組織、非營利組織、在地志工與公部門,深化鄉村照護資源的佈建,打造一張充滿人情味、尊重在地文化且可持續發展的照護網絡,讓臺東的長輩們都能安心、有尊嚴地在熟悉的土地上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