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時代正在進行中,車廠也加快轉型腳步,但車廠規模、資源以及思維都有所不同時,使得各家進度都有差異。日本、德國、韓國車廠的表現如何,透過這一篇讓你一次了解各家狀況。
Honda:主打e:HEV油電,行駛感受宛如電動車
與 Toyota 並列「雙田」的 Honda,其實也很早就開發油電車,2009年推出的 Insight,採用 IMA 油電混合動力,可依據不同路況,讓馬達與電池同時啟用,即使沒電,引擎也能自行運作,與 Toyota Prius 的油電設計理念截然不同,在當時還曾拿下年度最佳日本車殊榮。
不過這幾年,Honda 調整油電車策略方向,在 2019 年時推出名為 e:HEV 的油電混合動力,這套系統具備純電、引擎、混合,三種動力行駛方式,配合不同的道路場景自動調整合適的模式,平時行駛以馬達出力為主,引擎只是用來發電而不是提供動力,電腦會依據現行的出力方式 (例如:油門踩踏方式以及行車模式的切換) 來判斷是否要讓引擎提供動力輔助,引擎大多數時候真的就只是在發電,每個駕駛的習慣與當下路況不同,不過有些車主表示有時甚至在時速 100 km/h 的時候都還可以維持純電行駛,只有在真的高速行駛時才會切到引擎動力,也因為大多數時候都是馬達在提供動力,因此基本上就是一台開起來像電動車的油電車,更準確地說,與其說是油電車,倒不如稱它為「電油車」。除了 Fit 採用的 1.5升 e:HEV 外,還有 Civic、CR-V 採用的 2.0升 e:HEV,雖然排氣量不同,但都獲得市場極高的評價。
Honda Civic所採用的e:HEV油電混合動力,是目前本田大力推廣的技術。圖/Honda
【Honda多頭並進】與GM、Sony分別合作打造全新純電車型
Honda在電動車領域,則是採行多頭並進策略,在北美市場,與在地汽車老大GM戰略合作,使用GM第三代電動車平台與 Ultium 電池技術,推出 Prologue 大型純電休旅,充電10分鐘就可增加 105 公里續航里程,滿電續航力還可達到 496 公里,高階車型則有著 300 匹馬力外帶 49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與 GM 一起拓展北美電動車市場。
Honda在北美與GM戰略合作,在GM的協助下,打造出美日混血的Prologue大型純電休旅。圖/Honda
Honda與Sony合作,打造Afeela 1電動車,除了有電動車性能,也著重車內的人機互動感受。圖/Honda
【Honda首款電動車停產】可愛復古Honda e因高售價與短續航僅存活3年
另外 Honda 也曾在 2019 年法蘭克福車展發表品牌首款量產電動車 Honda e,復古可愛的外型相當討喜,由 5 具液晶螢幕組成的科技座艙更是讓人眼睛一亮,不過發表後只過了短短 3 年多便於 2024 年 1 月宣告停產,原因在於續航里程未達 300 公里,僅有 259 公里,缺乏競爭力,以及售價偏高,日本售價為 495 萬日圓,約台幣 107 萬元,歐洲售價則為 38,200 歐元起,約台幣 130 萬元;台灣則由益新國際在 2021 年初自德國引進,雙車型售價 179 萬與 199 萬元。此兩點原因造成 Honda e 銷售情況不如預期,最後退出市場。
Honda e 電動車由 5 具液晶螢幕組成的科技座艙讓人眼睛一亮!
Nissan:曾靠Leaf拿下電動車銷量冠軍,近年主打e-Power電油車
日本品牌另一大廠Nissan,不同於其他日系品牌多著墨於油電車的發展,Nissan很早就踏進電動車領域,2009年就推出量產的電動車 Leaf,2017年推出第二代,在 Tesla Model 3 還沒席捲全球時,Leaf 一度是全球電動車銷售霸主。另外在 2020 年推出的 Ariya,則是 Nissan 的全球戰略電動車,從外到內都有著日本工藝美學的設計語彙,並有著木紋感知觸碰面板、中央電控扶手等少有的創新理念,還納入 Nissan 品牌裡最強科技於一身,像是 e-4orce 四驅系統、e-Pedal 等,台灣也在 2024 年正式開賣,是 Nissan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電動車。
在Tesla尚未完全崛起前,Nissan Leaf曾經是全球電動車銷售霸主,此為第一代車型。圖/Nissan
Ariya是集Nissan最強科技於一身的最新跨界電動休旅,台灣目前也已開賣。圖/Nissan
【Nissan e-Power顛覆傳統】不用充電的電動車體驗
但 Nissan 除了純電動車,另一理念,就是 e-Power 電油車,與其他品牌油電車思維顛倒過來,e-Power 電油車是以電動馬達為主,汽油與引擎則作為供應電動馬達之用,也因為是以電動馬達為主,整體的行駛感受其實更趨近於電動車的寧靜與加速體驗,目前台灣販售的 X-trail e-Power 與 Kicks e-Power 就是代表車款,Nissan 更以「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技術」來形容。然而也因為思維與其他品牌不同,先前 Honda 與 Nissan 談及合作時,Honda 就曾要求 Nissan 必須放棄 e-Power 改走 e:HEV 路線,未來會如何進展,仍是未知數。
X-trail e-Power以進口休旅車身份,Nissan在2023年時導入台灣販售。圖/Nissan
Mercedes-Benz:以EQ子品牌打響電動車名號
在台灣被譽為「雙B」的 Mercedes-Benz 與 BMW,在電氣化部分,則有著不同發展脈絡。從 Mercedes-Benz 來看,很早就開始了插電式油電與油電車的開發,這幾年則是透過 48V 輕油電方式,搭配燃油引擎,降低碳排放,以符合歐盟要求,並導入品牌多個車系裡,近年則是以 EQ 作為電動車專屬子品牌,從最初的 EQC,再到後來的 EQS / EQS SUV、EQE / EQE SUV,跳脫與 S-Class、E-Class 截然不同的風格,而 EQA、EQB 則是以 GLA、GLB 基礎的油轉電車型,另外還有奢華子品牌 Maybach EQS 680 SUV,具備後軸轉向、Airmatic 氣壓懸吊等好料,加上車內的奢華配備,打造出極致的電動車享受。
(相關報導:
全球汽車龍頭Toyota的多元新能源戰略:以油電混合技術為基礎,縝密佈局電動車市場累積多項專利,豐田打造獨自升級的「電動化宇宙」!
|
更多文章
)
EQE SUV是Mercedes-Benz的主力電動休旅,擁有587公里純電續航里程。圖/Mercedes-Benz
【賓士電動戰略轉變】EQ車系退場,純電統一命名進入主流
不過隨著品牌全面電動化,EQ 子品牌已達成階段性任務的情況下,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逐步讓 EQ 之名陸續退場,像是去年推出的純電 G-Class,就不叫做 EQG,而是以 G 580 來命名。另外剛在 3 月發表的新一代 CLA,純電動力車型則以 CLA 250+ 與 CLA 350 4Matic 命名,CLA 250+ 純電續航里程達到 792 公里,並針對純電動 CLA 加速雙速變速箱,兩款純電動的 CLA 完全沒有任何的 EQ 字樣,足以顯見其策略的改變。
Mercedes-Benz最新推出的CLA,其中的CLA 250+與CLA 350 4Matic就是純電動力。圖/Mercedes-Benz
BMW:以i作為純電子品牌,首波主打i3掀背車與i8上掀式跑車
BMW 則是早在 2011 年時,就成立了 BMW i 作為電動車的子品牌,首波主打的 i3 與 i8,前者除了純電,還有純電加上直列 2 汽缸引擎與油箱的增程式動力,即使沒電仍可透過備用油箱應急使用,BMW i3 採高成本的碳纖維車體打造,訴求都會用掀背小車;而 BMW i8 則是 1.5 升渦輪插電式油電動力,可純電行駛,也能讓引擎結合馬達輸出,低趴的車格加上鐮刀式上掀車門,展現出 i8 跑車風格的一面,2014年在台灣上市時,i3 就要價 239 萬元起,i8 更是高達 989 萬元,在當時引起相當多討論。
BMW i3以碳纖維車體打造,並且還具備增程式動力,在當時是個極為創新的思維。圖/BMW
【BMW電動車銷售亮眼】2024年銷量遠勝賓士與奧迪,僅次於特斯拉!
也因為有了 i3 與 i8 的經驗,成為 BMW 在電動車開發的墊腳石,高性能電動休旅 iX 與 i4 電動轎車作為開端,後來也陸續推出 iX2、iX3、i5、i7 等電動車,台灣也快速跟進導入。在 2024 年的全球電動車銷量,BMW 繳出 36 萬 8,523 輛,比 Mercedes-Benz 的 18 萬 5,000 輛,與 Audi 的 16 萬 4,000 輛加起來都還多。台灣市場中,BMW電動車銷量也相當出色,在豪華車品牌裡,表現僅次於 Tesla,展現出 BMW 在電動車領域的轉型成績。
BMW在2024年的全球電動車銷售,贏過Mercedes-Benz與Audi,成績相當風光。圖/BMW
Volkswagen集團:福斯主推平價ID.車系,2027推最便宜電動車ID.1
各品牌都有明確的產品定位,Volkswagen 的 ID. 車系的訴求是平價電動車,除了目前已販售的 ID.4、ID.5 之外,更將在 2027 推出價格最親民的電動車 ID.1,將價格控制在 2 萬歐元,約台幣 68 萬元內,作為擴大電動車銷量的重要武器。
Volkswagen ID.4在台灣提供Pro S與GTX兩種車型,後者動力高達340匹。圖/Volkswagen
Skoda Enyaq與Enyaq Coupe,在架構上與ID.4/ID.5同屬雙生車。圖/Skoda
【Skoda與Porsche電動化】Enyaq車系同級最高續航里程,保時捷電動車充電快速且性能驚人!
Skoda Enyaq 純電休旅,另衍伸出 Coupe 車型,透過配備與價格的差異化,與 Volkswagen ID.4 / ID.5 有所區別。Enyaq 車系在台灣主打 170 萬內同級電動車市場上最大電池容量和最高續航里程,強調高 CP 值的賣點。
Porsche 除了 Taycan 衍伸出多個車型,像是 Taycan Turbo S、Taycan Turbo GT 等,去年也推出 Macan Electric,具備 800V 架構,可進行高速充電,21分鐘讓電力從 10% 補充至 80%,在台灣販售的兩個車型, Macan 4 有著 408 匹馬力,5.2秒就可從靜止加速至 100km/h;Macan Turbo 更高達 639 匹,3.3 秒就可從靜止加速至 100km/h,加速感可說是相當驚人。
Porsche Macan Electric有著800V架構,快速充電佔盡優勢,能縮短等候時間。圖/Porsche
Hyundai:從Ioniq油電到E-GMP純電平台的技術躍進
韓國汽車品牌 Hyundai 與 Kia,皆屬於 Hyundai 集團,在電動化的腳步上,多由 Hyundai 主導。Hyundai 一直以來都把 Toyota 當作對手,因此 Toyota Prius 油電車在全球大放異彩時,Hyundai 也以 Ioniq Hybrid 油電車作為抗衡武器,在 2016 年發表,陸續推出兩代車型,不過這只是 Hyundai 朝向電氣化的開端。
採用 E-GMP 平台打造,2021年推出的 Ioniq 5,是 Hyundai 踏進電動車的重要車款,擁有 800V 快充,5分鐘充電就能補充 100 公里的續航距離,更是將 Hyundai 早年的掀背車 Pony 設計元素轉移到 Ioniq 5,搭配 Pixel 像素的設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接著還有類似於 Porsche 911 的 Ioniq 6;針對七人座市場,則在 2024 年 11 月時,正式發表 Ioniq 9,台灣有機會在今年底前導入。
以Hyundai經典車Pony為靈感,搭配Pixel數位像素的設計,讓Ioniq 5既有科技,也帶著一些復古氛圍。圖/Hyundai
【Kia EV系列】兄弟品牌差異化策略成功打造個性電動車,2025下半年Kia EV3登台!
七人座的 EV9 是 Ioniq 9 的兄弟車,車內空間除了極度寬敞,第二排更具備旋轉功能,也有 Ottoman 尊榮座椅。而接下來,今年下半年 Kia 也預計會在台灣推出剛奪得 2025 世界年度風雲車的 EV3 電動車,訴求小型純電跨界休旅,被看好會有不錯的銷售表現。
Kia EV6、EV9鮮明且搶眼的強烈風格,上市後都有不錯的銷售成績。圖/K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