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頁下的戰場》在紙與物之間:從七件珍品看香港的集體記憶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的藏品,構成一幅民間視角下的香港剪影。

在歷史的灰燼中,往往遺留下一些微不足道的碎片──一本珠算教本、一只造型奇特的錢箱、一套泛黃的剪報、一張馬票、一本相集、一盒棋盤、一冊舊雜誌。它們不是博物館鎮館之寶,卻在無聲之中訴說:我們曾經怎樣生活、怎樣盼望、怎樣反抗。

這些來自「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的七件藏品,構成一幅民間視角下的香港剪影。讓我們從中,走進那些被歷史課本遺忘、卻深藏於集體記憶的時刻。

一、算盤聲中的自力更生:《珠算指南》

在還沒有電腦的年代,一塊算盤,就是打天下的工具。一本《珠算指南》,則是無數基層學生翻身的起點。這本商業學校教科書從「數目字寫法」到「小九九口訣」再到「貨幣單位換算」,一一詳述,字裡行間盡是效率與實用。書頁泛黃、排版整齊、插圖細膩,見證的是那個階級流動仍可能、教育仍相信實用至上的時代。它教你的不只是算術,更教你如何靠雙手撐起家庭,在亂世中站穩腳步。

《珠算指南》(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珠算指南》(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二、錢箱裡的儲蓄哲學:恆生銀行武士頭盔錢箱

這款造型奇特、以中世紀歐洲騎士頭盔為藍本的錢箱,是恆生銀行於1960年代推出的限量版。它不只是一件銀行贈品,更是一代香港人學會儲蓄與計劃未來的象徵。

在那個「一蚊都值」的年代,錢箱不只是孩子的玩具,更是父母傳遞價值觀的媒介──滴水穿石,積少成多。這款中西合璧的錢箱,既有金融宣傳的創意,也承載著一份對未來的信心。

恆生銀行武士頭盔錢箱。(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恆生銀行武士頭盔錢箱。(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三、剪報裡的怒與哀:八九民運專輯

1989年,北京血腥鎮壓學生運動,香港新聞界反應迅速,各大報章連日報導,頭版社評聲援,藝人、金融界、宗教界紛紛登報表態。館藏的《八九中國民運剪報專輯》完整收錄這段歷史:黃霑與林燕妮捐出全年稿費,梁振英發表譴責聲明,交通銀行849名職員集體撰文反對暴政。

今天再讀這些剪報,不僅是回望歷史,更是對比現況──新聞自由被壓縮、紀念「六四」成為禁忌。這些印刷品提醒我們:香港曾是敢言之地,曾與受難者並肩。

《八九中國民運剪報專輯》(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八九中國民運剪報專輯》(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四、戰火中的「馬照跑」

香港人耳熟能詳的「馬照跑、舞照跳」,原來在日治時期就有最具諷刺性的版本。即使在1944年物資極度匱乏,日軍仍強行保留賽馬制度,從賭民身上籌款輸血前線。賽事上,「駑馬讓賽」、「木馬比賽」荒謬登場,嘲諷與荒涼並存。

館藏中的兩張馬票,記錄的不是賽果,而是一段殖民壓迫下維持秩序的假象。戰爭摧毀了民生,但也讓人更明白自由與尊嚴的可貴。

館藏的兩張馬票。(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館藏的兩張馬票。(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五、龍影不滅:李小龍影迷自製相集

這本李小龍剪報相集由熱情影迷親手製作,手寫筆記、膠紙黏貼、日版封面一應俱全。每一頁都是一位市民對偶像的深情記錄,也是李小龍如何將東方武術帶向國際的見證。

這類「非官方」的文化創作,構成了民間記憶的暗流。它見證香港從一座英殖小城,走向世界舞台的文化躍升,也見證一代人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用心血保存他們相信的東西。 (相關報導: 書頁下的戰場》由杜葉錫恩到《香港民族論》一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珍稀品介紹 更多文章

李小龍影迷自製相集。(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李小龍影迷自製相集。(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六、筆桿作劍:萬人雜誌與六七暴動之後的自由捍衛

1967年左派發動暴動,土製炸彈、謀殺事件接連發生,新聞界人心惶惶。就在此時,報人陳子雋以筆名「萬人傑」創辦《萬人雜誌》,公開批評左派暴力,諷刺毛澤東暴政,並連載小說《瘟君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