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頁下的戰場》英治時代的冷戰論述,香港的戰爭與和平

香港海防博物館。(取自香港特區政府官網)

一、《香港的戰爭與和平》——冷戰的無聲前線

你可曾想過,一場從未開打的戰爭,卻徹底改變了一座城市的命運?《香港的戰爭與和平》帶領讀者深入冷戰時期香港的獨特處境——雖未有明顯戰事,卻成為東西方對抗的前線。

書中指出,香港被定位為「展示櫥窗」,是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一場無聲的比拚。英國早已在戰略上放棄軍事堅守,只維持象徵性駐軍,但卻將香港視為「不能倒的棋子」。透過接納難民、發展貿易、推動教育與傳媒自由,香港成為一場文化與制度競爭的縮影,也成為全球冷戰格局中的一處重要節點。

《香港的戰爭與和平》(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香港的戰爭與和平》(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二、《香港中隊1984-1997:英國海軍在香港的最後歲月》——帝國餘暉中的海上守望

當帝國的光輝漸褪,最後的身影會如何被記錄?《香港中隊1984-1997》記錄了英國皇家海軍在香港最後的海上巡弋與守望。

這支本地艦隊以孔雀級巡邏艦為主,承擔起搜救、海防、展示主權等多重任務。書中詳盡記錄中隊在港最後歲月的日常與儀典,亦觸及中英談判下英軍戰略的轉向。孔雀艦艇原為多餘資產,卻在冷戰尾聲化身為「浮動堡壘」。退役後部分轉售海外,延續其歷史意義,成為英港關係餘暉中的見證者。

《香港中隊1984-1997:英國海軍在香港的最後歲月》(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香港中隊1984-1997:英國海軍在香港的最後歲月》(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三、《香港在英治時期的海防歷史:鯉魚門的防禦工事》——記憶中的血戰之地

你是否知道,今日吃海鮮的鯉魚門,曾是硝煙瀰漫的戰場?《香港在英治時期的海防歷史:鯉魚門的防禦工事》喚起對1941年香港保衛戰的記憶。

作者結合文獻、口述歷史與地形考察,還原鯉魚門在日軍登陸時的激烈戰況。書中不僅講述戰時如何死守,也記錄戰後遺址如何轉化為海防博物館。這不只是一本軍事史,更是關於記憶與和平的書寫。戰爭的創傷,透過歷史的保存與轉譯,化為當代人重新理解和平價值的橋樑。

《香港在英治時期的海防歷史:鯉魚門的防禦工事》(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香港在英治時期的海防歷史:鯉魚門的防禦工事》(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四、《自從一八四一年皇家海軍已在香港》——海權與城市的交會

一個海軍基地如何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與地理?《自從一八四一年皇家海軍已在香港》是一部百年海軍史,也是一部殖民香港的空間變遷誌。

自1841年以來,香港與皇家海軍密不可分。書中細緻描寫從「添馬艦」到孔雀級戰艦的歷史變遷,並揭示英軍如何透過軍事設施與港口建設,深刻影響香港的城市規劃與日常生活。皇家海軍不只是戰爭機器,更是文化輸出者,其儀式、生活方式乃至語言習慣,皆深植香港社會。這本書讓我們重新認識「海權」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

《自從一八四一年皇家海軍已在香港》(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自從一八四一年皇家海軍已在香港》(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五、《冷戰與香港:英美關係1949–1957》——情報戰下的博弈之城

冷戰時期香港,是否真如表面般安然無恙?《冷戰與香港》揭示英美在港互相角力、合作與競爭的情報交鋒歷史。

透過英美外交電報與解密檔案,作者勾勒出美國試圖將香港打造成反共前哨的努力,包括支持文化活動、媒體滲透與學術交流。而英國則持較保守態度,擔心挑釁北京會引發政治風暴。這場「情報冷戰」,不只關乎國與國,也深深影響了港英政府的管治策略。書中還提到香港成為國共情報戰的前線,充滿緊張與諜影。 (相關報導: 書頁下的戰場》香港在「文化冷戰」下的經典著作與回憶 更多文章

《冷戰與香港:英美關係1949–1957》(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冷戰與香港:英美關係1949–1957》(圖/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提供)

六、《1950:香港諜戰》——小說中的歷史想像

歷史與虛構,能否碰撞出真實的光芒?《1950:香港諜戰》以小說形式,呈現冷戰初期香港的諜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