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惡名昭彰的癌症」找上50-59歲中壯年!4症狀像感冒、貧血 延誤就醫恐致命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研究顯示中壯齡患者增加幅度顯著,呼籲中年民眾不應輕忽。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簡稱AML)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人病患,由於症狀不典型,且病情惡化快速,若延遲治療,恐引起嚴重感染或大量出血等併發症,可說是最惡名昭彰的癌症之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工作組召集人、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教授侯信安指出,伴隨高齡化趨勢,國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逐年攀升。且過去認為此疾病好發於年長者,但台灣一項回溯性研究顯示,50歲至59歲中壯齡患者增加幅度顯著,呼籲中年民眾不應輕忽。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常見四大症狀為「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因不具特異性,易被民眾誤認為貧血、感冒,延誤就醫時機,導致多數患者就診時有生命危險。提醒如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進行抽血檢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柯博升指出,目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多款標靶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率,也有相當的可能痊癒。呼籲患者即使確診也勿放棄希望。健保自去(2024)年5月起部分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可幫助患者找到個人化最佳治療方案,增加存活率並延長存活期。

20250421-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常見四大症狀為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及骨骼 疼痛等,因不具特異性,易被民誤認為貧血、感冒,延誤就醫時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提供)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常見四大症狀為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及骨骼疼痛等。(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提供)

適逢4月21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血液病學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攜手,除呼籲各界正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挑戰,在檢測與治療上持續接軌國際,達成個人化精準醫療目標;並期盼透過《血癌全攻略》專書及《血癌攻略》LINE數位衛教工具的推廣,引導癌友一步步認識治療方式、藥物副作用及日常照護等,降低焦慮感,配合醫療團隊積極抗癌。《血癌攻略》每月主動推播,幫助病友、照顧者定期接收最新知識、活動或補助等資訊,溫暖走過抗癌路。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是骨髓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癌細胞過度增生,進而影響正常血球的數量,恐引發敗血症、肺炎或出血等嚴重併發症。因此一旦確診就要和時間賽跑,盡快治療以達到緩解、控制病情,避免惡化。侯信安指出,近年國內已陸續引進多種治療藥物,明顯改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整體存活率。但臨床患者仍面臨以下3大治療挑戰,需要進一步的被正視與改變。

1:NGS檢測健保給付限制 

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在致病過程中,會發生基因突變,NGS檢測能幫助醫療團隊在治療前及早針對突變基因,正確風險分類並為病患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然而,目前健保給付費用依據檢測項目有所不同,患者仍須自付差額,恐影響檢測意願。期盼NGS檢測給付額度能再提升,讓檢測普及化,幫助更多癌友,尤其是經濟弱勢者,落實精準治療。

2:標靶等創新藥物給付嚴苛 (相關報導: 新冠今夏恐再升溫!專家示警3族群要小心 籲接種打第二劑疫苗 更多文章

目前已有標靶藥物等創新治療能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進行治療。但侯信安指出,受限於健保給付條件,部分患者即使檢測找到對應適合的藥物,也可能因為不符合嚴格的健保給付條件,加上家中經濟無法負擔而無法使用;或有年長病人,雖在健保支持下使用藥物得到有效控制,卻因為療程短,無法持續給付用藥,造成疾病控制後又得面臨斷藥命運。若能增加健保新藥給付與放寬現有給付條件與療程限制,預計3分之1至半數病患可望受惠。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許怡敏也補充,健保給付限制包括針對病人的條件,以及治療可以給付的療程有嚴格限制,可能使癌友面臨即使藥物有效,仍須被迫停藥的窘境,進而影響病情發展與結果,癌友與家屬也面臨從充滿希望到失望、焦慮的心理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