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中國自隋唐以來選拔官員的重要制度,歷經千年演變,清朝末年,清廷於1905年下詔正式廢除科舉,科舉制度走入歷史尾聲,那這些清朝最後的狀元,後來又去哪了?
清朝滅亡後,最後一位狀元去哪了?
中國自隋朝開啟科舉制度之後,歷經1300多年,共產生600多位狀元,這些狀元都經過寒窗苦讀才能一舉成名天下知。清朝末年,科舉制度走入歷史尾聲,在制度瓦解前夕,最為知名的一人,名叫劉春霖的讀書人,因緣際會下成為史上最後一位狀元,然而他才步入仕途不久,大清帝國就滅亡。
劉春霖出生於1872年,出身於貧苦農家,幼勤奮好學,寒窗苦讀數十載。1904年(光緒三十年),他參加清廷最後一次殿試,三十二歲的劉春霖一舉奪魁,奪取了該科狀元。甚至後來被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
然而,命運與歷史開了劉春霖一個不小的玩笑,他才剛步入仕途,隔年,科舉考試被廢除。隨著武昌起義,步入民國軍閥時期,清朝政府最終於1912年正式解散。
而劉春霖在科舉制度終結後,辛亥革命後面對政局動盪,劉春霖一度隱居家中,後來轉而投身教育與文教事業,曾任教於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歷任直隸諮議局(後改順直諮議局)議員,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監督等職。
1912年宣統退位後,劉春霖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內史(秘書),歷任直隸高等學堂監督(校長)、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直隸教育廳長等。
1928年劉春霖因為看到軍閥混戰、內部爭鬥、政治腐敗的局面,感到非常憤慨,而憤然辭官,寓居北平、天津。
1934年農曆三月,「滿洲國」傀儡政府總理鄭孝胥以「滿洲國」名義拉攏他成為教育部部長之職,而他婉拒職位,始終堅持拒絕合作。
在面對「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占領北平,面對拉攏更說出,「我劉春霖是絕不會依附外國侵略者的,請免開尊口!」
劉春霖也曾經營書局業務,創辦天津的直隸書局和群玉山房。另在北京參與籌辦燕冀中學。劉春霖更擅長書法,有「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又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
在台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留有他的手書「法雨宏施」匾,落款「肅寧劉春霖敬書,霧峰林垂拱敬獻」。劉春霖也曾為慈禧太后抄寫「文昌帝君陰騭文」和「大唐三藏聖教序」。
1942年1月18日,劉春霖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70歲。
劉春霖的生平見證了中國由滿清轉向民國歷史巨變,他是清朝的末代狀元,身為一名書生,劉春霖或許無力改變國運,但他卻在面對當時的政局拉攏動盪中仍態度堅定,而他也在「六十自述詩」中留下了,「第一人中最後人,只今四海剩孤身。 平生競曲沂公志,忠直難稽宋代臣。」的詩句。
資料來源:《劉春霖》 (相關報導: 為何古代發行大量銀兩,清朝滅亡後卻都消失了?專家揭秘課本沒說的「3大去處」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