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脫中入北」成為台灣政壇的熱門口號,當經濟政策不斷被包裝為價值選擇與意識形態表態,真正值得警惕的,恐怕不是台灣對中國的依賴未減,而是我們正在將國家未來的經濟布局,押注在一條政治掛帥、戰略單一的險路之上。
表面上,「脫中入北」看似呼應國際趨勢,象徵與民主盟邦站在一起,實則背後隱藏的是過度簡化的世界觀,以及對產業現實與國際政治變局的嚴重誤判。在沒有配套、沒有緩衝、沒有區隔風險的情況下,把原本複雜多元的對外經貿體系,生硬地套上政治路線圖,不只難以落實,更可能造成台灣自身經濟系統的內部崩解。
首先,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不是憑一句「脫中」就能切斷的。2024年,台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占總體比重仍近三成,傳統產業如機械、工具機、食品加工、紡織、自行車等,更深度依賴中國的製造基地與內需市場。許多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數十年,通路、人脈、供應鏈密不可分。將這些現實斷裂式地抽離,不啻於切斷企業命脈,甚至可能引爆中小企業倒閉潮、製造業出走與失業擴散效應。
但問題更深的是,「脫中入北」的另一端——「入北」,真有那麼可靠嗎?美國作為台灣最倚重的戰略伙伴,近年的貿易政策與產業策略,卻展現出令人不安的傾向。從川普的關稅戰、投資審查,到拜登的《晶片法案》、《通膨削減法案》,美國不斷強調本土優先與產業自主,要求供應鏈在地化、要求關鍵技術落地,台灣企業不僅要輸出技術,還得自費建廠、承擔風險。這根本不是對等合作,而更像是變相轉移與主導權剝奪。
若我們不願正視這種「強國合作的不對稱性」,只是一味將經濟戰略全數壓在「與美同盟」的單邊路徑上,那麼一旦美方政策轉向或國際局勢改變,台灣將無處可退。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大國利益從來不穩定,凡事只講價值、不談利益的合作模式,終將付出代價。
更嚴峻的是,這樣的單一路徑,掩蓋了政策應有的複雜度與產業應有的多元選擇。經濟不是宣示場,也不是政治立場的延伸。企業做投資,不是看哪個陣營「友善」,而是看市場規模、法規穩定性、供應鏈完整與回本週期。政府若無視這些現實,以政治口號推動結構性重組,實際上是在破壞企業的經營環境,扼殺產業的生存彈性。
政治政策可以在選舉之間改變,可以隨民意波動而調整,但經濟與產業政策則不然。企業投資講求回報週期,動輒10-20年,廠房設立、技術導入、人力訓練、上下游協調,都是高風險與高沉沒成本的長期工程。政府若在三年內喊一次「脫中」,五年內又改口「全球布局」,企業根本無所適從,最終不是轉向他國,就是乾脆選擇不投資。
更不可忽視的是,「脫中入北」政策日益被政治化,反對者被貼上「親中」、「不安全」的標籤,產業界對政策方向產生疑懼,公共討論失去理性空間。這種以意識形態主導的經濟政策,往往最終導致國家失去調整彈性,決策層無法接受反向證據,產業只能集體沉默、個別自保。當政策變成道德審判的工具,經濟就不再是發展的引擎,而是分裂的戰場。
因此,我們應該大聲提出另一條路:多元平衡戰略。這不是否定脫中,也不拒絕與民主盟友合作,而是主張風險分散、彈性調度與主動選擇。這條路允許企業根據產品性質、市場需求與營運成本,自主選擇最佳配置;允許台灣與多邊市場建立互動,包括東協、中東、印度、拉美、歐盟與區域經貿機構;也允許政府從價值輸出者回歸為制度建構者,協助企業強化品牌、認證、ESG、數位轉型與全球佈局能力。
台灣處於地緣板塊交界,無法奢望成為絕對安全的避風港,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靈活調度的樞紐。我們不需要對任何市場完全敞開,也不能對任何方向過度依附。我們需要的不是戰略表忠,而是戰略清醒。
讓經濟政策回歸專業與理性,讓產業空間保留選擇與調整的餘地,是此時此刻國家最重要的課題。如果我們不能及早修正當前過度政治化的經濟路徑,終有一天,當口號喊完、陣營移動、資金流失、產業出走時,才發現自己已無退路,為時已晚。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天不佑台灣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資深經濟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