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策略看似反覆,實則依循交易經濟學:施壓、讓步、互利。他先以高關稅迫使談判,後以「實驗室洩漏」企圖阻斷對話,推動其「B計畫」,將關稅收入用於削減赤字、吸引外資。相較胡錦濤時期中國的靈活應對,習近平貿易戰「以牙還牙」失策,致中國陷困境。川普談判旨在迫對方在其他領域讓步,非單純關稅戰。
川普推動關稅,看起來把全球耍得團團轉,但是他背後隱含許多交易經濟學,卻是有脈絡可循的,值得我們深挖下去。
川普在4月2號正式推出對等關稅,稅率遠遠高於華爾街的預期,確實讓金融市場錯愕。後來在4月9號出現髮夾彎,把中國的對等關稅升高到125%,其他國家的部分暫緩90天,以便進行談判,這期間適用基準關稅10%。
川普已經親自主持了對日本的談判,美國商務部長、財政部長與貿易談判代表則在一旁觀看。日本的主談代表是部長級,當他知道談判對手居然是川普時大吃一驚,因為這樣的談判是不對等的。日本媒體開始討論,這是川普在表達對日本的重視?還是想打壓日本?
在我推測,很可能美國要與日本先談出一個協議樣本,之後讓其他國家複製其中一些內容即可。也許,美國到時候就會對其他國家這麼說:這個條款日本都同意了,那你有沒有意見?
碰上川普的關稅,大部分的人原先以為關稅是工具,是川普把別人逼上談判桌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弦外之音是,只要你願意上來談,那關稅就不會是個事。
但是,4月以來他們發現自己錯了,原來川普的關稅不但是手段,而且也是目的,因為川普要拿關稅收入,來削減聯邦政府赤字,還要拿關稅來逼迫外國製造業前來美國投資設廠。於是,關稅顯然不會只是逼你上談判桌的手段而已。
看來,有必要先從交易經濟學重新認識川普關稅。必須先釐清交易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第一點,你要敢對對方加壓力,而且壓力要夠大,對方才會跟你上談判桌。這時候,加壓力只是手段,是工具,本身不是目的,所以真正的重點在後面的談判。
第二點,任何談判,雙方都有可能互相讓步,來達成交易。
重點來了,第三點,能在壓力下退讓嗎?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這樣會發錯信號,告訴別人對你加壓力是有效的,因為你的讓步可被解讀為示弱,甚至是屈服,於是會引來更多壓力。
那怎麼辦呢?第四點,當美國在A領域加壓力,那麼你可以先到B領域把壓力頂回去,然後再回到A領域做出讓步,因為這一來就不算是「壓力下的屈服」了,雙方於是成交。
這四點恰恰捕捉到川普的談判法則。接下來將以美中貿易關係的歷史事件,進行實證分析。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2002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很多,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急遽放大。到了2004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超過1,600億美元,這在當時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美國國會開始抱怨,不斷要求人民幣要升值。 (相關報導: 川普硬蹭北京?中國官媒解析「戰略不確定」策略:美國多管道主動接觸,盼與中方關稅談判 | 更多文章 )
到了2005年4月下旬,美國參議員舒默看到中共屢勸不聽,十分憤怒,就提出了「舒默議案」,也稱「匯率報復條款」,其目的是懲罰中國在匯率政策上的不作為。主要內容是,限期中共在6個月內將人民幣升值,否則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全部課27.5%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