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對話》台灣缺電?還是缺韌性電網?趙恭岳曝當務之急:進度仍是緩慢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19日出席座談表示,台灣在能源安全議題上更重要的是電網韌性的問題。(顏麟宇攝)

氣候變遷不僅對日常生活帶來衝擊,同時也對各國的能源轉型帶來挑戰,龍應台基金會於今(19)日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不尋常對話」論壇,邀請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以及資深媒體人蘭萱以《奪地、搶水、爭能源—氣候變遷對和平的威脅》為題,對談極端氣候下對於台灣綠電轉型、供電韌性的走向與發展。

趙恭岳提到,風險經常是在沒有想像到的情境下出現的,因此需要在應對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做出事前規劃,然而,他也提到更多時候在面對極端氣候災害時,即便準備了仍然還是會受到衝擊,但所謂的韌性,就好比不倒翁,在衝擊過後,倒下去後能夠迅速回彈站起來。

趙恭岳指出,在準備上首先就必需先針對風險的可能情境進行評估,設定不同情境下的風險的在哪裡、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情境,面對可能發生的不同衝擊,事先做好準備,就能有較好的韌性去回應風險。

面對核能及綠電轉型 蘭萱:意識形態阻礙談論公共政策

在能源轉型議題上,主持人蘭萱提到,德國供電系統去年面臨陰天、無風的天候環境,光電、風電幾乎完全停擺,再加上烏俄戰爭所導致的天然氣價格暴漲,對照在台灣應對全球減碳趨勢所訂定的能源轉型規劃中,目前也似乎面臨了再生能源不夠穩定、無法滿足電力需求持續成長的情況。

20250419-資深媒體人蘭萱19日出席思沙龍【不尋常對話】「奪地、搶水、爭能源—氣候變遷對和平的威脅」座談。(顏麟宇攝)
資深媒體人蘭萱提到,台灣在能源議題上,往往被意識形態阻礙。(顏麟宇攝)

蘭萱表示,當前台灣高度仰賴的天然氣的能源佔比,在兩岸局勢升溫的情況下,能源自主的議題也是我國在思考供電韌性時的挑戰。她也指出,台灣在能源議題上,核能以及綠電轉型的風險,始終沒辦法進入公眾議題的辯論,往往是意識形態阻礙了我們談論公共政策,不能夠以較為開放的態度去對談與思考。

趙恭岳:台灣在能源安全議題上,重要的是電網韌性

對此,趙恭岳表示,在能源議題上的公眾場域討論空間是需要被建構的,並且回歸到理性科學的層次進行討論,例如在電價上如何更誠實的反映發電成本。同時他也指出,想一步到位,勢必會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因此怎麼樣逐步的朝良善治理的目標去做前進,這是需要的討論的。

趙恭岳透露,台灣在能源安全議題上更重要的是電網韌性的問題,台灣的電網長久以來屬於傳統型集中電網,在未來的電網設計應該要走向區域微電網,而台灣目前在這方面的進度上仍是緩慢的。

每逢颱風天上萬戶停電 趙恭岳:顯示集中式電網的脆弱

趙恭岳指出,從2022年3月3日全台大停電到每逢颱風天就會造成部分區域出現上萬戶停電的情形,都顯示出台灣集中式電網的脆弱,台灣的核三即將於5月17日除役,是否修法延役,仍存在社會溝通以及政策規劃轉向的過程,可能緩不濟急,但不同發電系統間的調度平衡以及儲能系統的建置,會是現在迫切應該要做事情。 (相關報導: 不只川普想佔台灣便宜?管中閔示警:歐洲國家恐群起效尤 更多文章

趙恭岳提出,從這個角度看來,在重新思考多元能源供應的同時,讓再生能源佔比持續上升是必要的,尋求多元的能源供給以及強韌的電網系統,才是能源安全、供電韌性目前最大的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