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視為安全資產的美元,近期卻成了恐慌來源。在過去市場動盪時,投資人通常會湧向美國國債這個避風港,進而帶動美元升值;但這一次的劇本卻顯得格外詭異:投資人正在避開美債。過去一個月,美國10年期國債的殖利率已從4.2%上升到最高4.5%,而美元則是自1月中觸頂以來持續下跌,目前美元兌一籃子主要貨幣已經貶值近9%—顯示「美元不敗」的地位似乎正在鬆動。
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宣布暫停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儘管尼克森強調這只是暫時的,但美國再也沒有回到金本位制度。這場後來被稱為「尼克森震撼」(Nixon Shock)的事件,標誌著一個金融時代的終結:那個在1944年誕生的布列敦森林體系正式宣告死亡。
但每個結束都象徵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尼克森震撼」帶來了自由交易的浮動匯率、迅速擴張的信貸以及不再受黃金約束、且越來越少受到政府限制的全球資本流動。儘管與黃金脫鉤,但美元仍持續站穩霸權地位。《金融時報》指出,由於在不斷擴張且相互連結的全球金融體系中,美元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尼克森震撼」不但沒有削弱美元地位,反而以全新的方式鞏固了它。
Earlier this month Donald Trump unveiled an aggressive tariff regime that caused havoc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dollar, which normally strengthens at times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strife, has nosedived https://t.co/1bDrpg9oiU pic.twitter.com/FPKT27I9K7
— Financial Times (@FT) April 17, 2025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美國僅佔全球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一,但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料顯示,全球官方外匯儲備有超過57%為美元,且該數據其實還低估了美元的重要性,因為許多主權和準主權基金並未被IMF納入統計;無論是蒙古的銀行、智利的退休基金、歐洲的保險集團或是新加坡的對沖基金,美元都是最終的儲備資產。
在貿易領域,美元同樣重要。根據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統計,全球出口發票有54%是以美元開立。美元在金融領域更有壓倒性的主導優勢,全球約60%的國際貸款與存款以美元計價、70%的國際債券以美元發行,而在外匯市場中,88%的交易都涉及美元。就連實體美鈔都被廣泛持有。根據聯準會數據,現行流通超過2兆美元的美鈔中,約一半是由外國人持有。可以說,我們當今熟悉的世界,完全是在美元上築起的。
過去,「美元被取代」的說法肯定會招來白眼,畢竟美國的經濟規模如此龐大、金融市場獲利穩定、資本自由流動加上法治的可靠性,都讓美元的霸權地位難以撼動,甚至就連「如果美元不再是全球貨幣的核心,那接下來會怎樣」的問題都讓人難以想像。但就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幾週後,美元80幾年來的不敗地位卻開始備受挑戰。
危機的始作俑者:白宮
誰導致了這場醞釀中的美元危機?《經濟學人》將矛頭直指白宮。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推出一項激進的關稅政策,其規模以及背後草率的理論基礎,就連不少支持者看了都直搖頭。在金融市場反彈後,川普宣布暫停部分關稅措施90天,但這並沒有使投資者放下心中大石;一般在經濟與金融動盪時會走強的美元,此次卻出現暴跌。
The dollar’s primacy reduces the cost of capital for everyone, from first-time homebuyers to blue-chip firms. If investors keep selling American assets, a grim fate awaits the world economy https://t.co/QGj63LuTgK
— The Economist (@TheEconomist) April 17, 2025
《金融時報》指出,加上川普政府對傳統盟友的敵意日漸增強,以及某些白宮顧問對美元在國際角色的不滿,都迫使全球投資人與分析師不得不面對這個的可能性:我們正進入一個新時代,一個美元霸權地位減弱、甚至終結的時代。
白宮中甚至有些官員巴不得美元失去其霸權地位。副總統范斯(J. D. Vance)在擔任參議員時就曾批評美元的角色,認為外國人持續買入美國資產抬高了美元匯率,傷害了美國的製造業。而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在去年11月更發布報告建議,總統可以單方面對海外央行儲備中的美國國債課稅,以嚇阻購買。此份文件一出,嚇壞了全球的央行官員,《經濟學人》更形容這堪稱近年最令人不安的政策訊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