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法說會釋出營運與前景利多,但難消除半導體產業成為地緣戰略博弈核心槓桿的隱憂。從限制中國晶片發展、強制晶圓廠資料回報,到啟動《232條款》調查、醞釀新一波關稅,美方意圖透過政策工具重構全球科技供應鏈,「半導體美元」儼然取代石油美元,成為新一代霸權貨幣的依附基礎。
在此背景下,台灣不僅是供應鏈的核心角色,更可能在貿易談判中被視為籌碼。台積電作為國安等級的全球關鍵企業,面對潛在的政治與政策壓力,該如何自處?《風傳媒》專訪香港「聚芯資本」(Cornucopia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合夥人陳慧明(Eric Chen),針對台積電法說會、美中政策攻防、潛在關稅風險與台美貿易談判,提出精闢觀察。
陳慧明曾擔任法商興業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港商野村證券半導體分析師,亦曾任法商巴黎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長年觀察全球半導體產業與中美科技政策變化,具備深厚產業研究與政策解讀經驗。
提問一:如何評估台積電2025年第一季法說會所釋出的營運展望,特別是在AI晶片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
陳慧明認為,台積電這次法說會釋出的資訊相當正面,主因是AI需求持續強勁。台積電預估第二季營收優於市場預期,全年成長可望達25%,主要來自高效能運算(HPC)、CoWoS製程訂單推升。

台積電也重申2026年前仍將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資本支出計畫維持不變,並否認與英特爾有進一步合資計畫。海外布局方面,德國與日本廠區進度如期,顯示客戶需求穩定,尤其是特規製程。

陳慧明指出,關稅方面雖然不明朗,但台積電明確表示此議題由政府與美方主導,公司不會涉入。整體而言,法說會有助釐清市場疑慮,短期利多股價。
提問二: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公告,原產地定義已轉為「流片地」而非設計或封測地,等於對全球貿易規則重新定位。您如何看待這項政策對台灣半導體業者的影響?
陳慧明指出,這項政策是中國對美科技圍堵的回應,更是一種產業宣示,意在穩固本土半導體製造鏈、避免供應鏈被「連根拔起」。雖然外界認為此舉對台廠有利,但實際上動機並非「讓利」於台灣,而是強化自身控制力。
此政策的短期效應,可能對包括台灣、馬來西亞、日本等地的代工廠有利,因原產地認定標準將導致美系公司可透過台廠繞過「中國製造」限制。不過,半導體是資本密集產業,決策仍需觀察政策穩定性與配套細節。

提問三:川普政府已指示商務部啟動針對半導體進口的《232條款》調查,若實施新關稅,您認為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將造成哪些衝擊?
美國商務部於4月16日正式在聯邦公報公告啟動《232條款》調查,內容涵蓋14項關鍵風險,包括本土產能自給率、外國產能集中風險、不公平貿易行為與出口限制武器化風險等,預計將於5月7日完成意見徵詢,進入實質裁定程序。
陳慧明坦言,這將是一項深遠影響全球供應鏈的措施,推動《232條款》並非只是經濟手段,而是地緣戰略的一環。「美國正試圖將半導體產業納入『國安資產』管理架構,『半導體美元』的戰略意涵,就是希望掌握從設備到製造的每一環節主導權。」
對台灣而言,壓力勢必上升。尤其是3奈米、5奈米等高階製程,若被納入課稅範疇,影響甚鉅。但同時,也凸顯台積電與NVIDIA等企業的重要戰略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多年來在合規與出口控管上非常嚴謹,早從2018年起即配合美方資料調查,針對潛在轉單給中國客戶風險採取防範機制,這有助於控制法律風險。

提問四:台灣在面對美國關稅壓力下,提出零關稅方案並增加對美國的採購與投資。您如何評估這對台美貿易關係及台灣半導體業的長期影響?
陳慧明直言,「零關稅當然是理想情境,但實務上非常困難。像越南也曾提案零關稅,但遭美方駁回。美國的策略很明確:希望以關稅換取更多籌碼,無論是貿易、國債還是產業佈局。」
目前以色列與美國設定17%作為參考門檻,外界預估韓國、日本可能在20%至25%之間,台灣若落於此範圍內,算是合理結果。但我們應注意,台積電不該成為貿易談判的籌碼,否則對台灣整體產業安全反而是長遠風險。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這場關稅博弈是區域國家如何與美國進行產業利益交換的過程。亞洲國家多以出口為導向,立場相對被動,但也更需要尋求制度性保障。台灣在這場博弈中若能保持談判彈性、建立長期供應信任,反而可能轉守為攻。 (相關報導: 美國大舉擴產,台灣仍是技術核心基地 魏哲家:2奈米今年下半年台灣量產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