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大戰打到如火如荼的階段,北京當局最厲害的出招「稀土出口管制」,精準切入美國國防工業的痛點。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最新報告指出,若中國全面限制7種中重稀土出口,美國將「完全無法」補上缺口,這不僅威脅產業,更動搖國家戰略安全。
北京當局4月4日宣布,對釤(Samarium)、釓(Gadolinium)、鋱(Terbium)、鏑(Dysprosium)、鑥(Lutetium)、鈧(Scandium)及釔(Yttrium)等中重稀土元素實施出口許可制度。這些關鍵材料主要應用於軍用磁鐵、感測器、雷達、紅外線武器與聲納等精密武器,屬於F-35、核潛艦、無人機、雷射系統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每架F-35平均用逾408公斤稀土材料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稀土雖不「稀有」,但它們難以分離提取,且提煉過程具有高昂環境成本。北京當局的稀土出口限令無疑對美「鳴槍示警」,表明它能夠造成多大程度的供應鏈打擊,並可藉由許可制度進一步轉向課徵關稅、實施配額,甚至全面禁止。
根據美國五角大廈資料,每架F-35戰機平均含有超過408公斤稀土材料;部分核潛艦甚至高達4173公斤。更令人不安的是,航空航太與武器製造業者目前僅有數月稀土儲備,無法支撐長期衝突。美國國防業者擔憂,價格飆升將很快開始顯現,尤其是在中國明確要求出口企業需取得政府許可之後。
CSIS在「中國新稀土出口限令導致的後果」(The Consequences of China’s New Rare Earths Export Restrictions)報告中更警告,這不是假設情境,而是即將發生的戰略現實,「美國無備援能力,分離與加工設施幾乎為零。即便正在建設,短期內仍無法滿足軍事需求。」
CSIS 深度分析,北京這次的出手不僅是技術封鎖,更是三重戰略手段的結合:
1.戰備干擾:中斷關鍵材料供應,讓美國國防生產節奏被迫延後。
2.訊號威懾:對盟友、企業與金融市場釋放「中國有絕對稀土主導力」的訊號。
3.經濟籌碼:藉由出口審批制度逼迫企業、甚至部分國家選邊站。
這些做法並非首見。2010年針對日本、2023年對歐洲與美國的鎵、鍺出口限制,早已說明中國如何將礦產政策化、外交化、戰略化。CSIS 評估,此舉將加深美國供應鏈危機,「這不是市場競爭,是無聲的戰略削弱」。
中國累積10年的產業,美國不到3年時間能趕上?
美國國防部雖早已將「稀土自主」納入《2024國防產業戰略》(2024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Strategy),並喊出2027年前建立完整供應鏈的目標,實際進度卻遠遠落後。CSIS 直言,美國目前的產能計畫即便全數落實,產出仍將低於中國,短期內幾乎不可能滿足國防需求。
雖然五角大廈自2020年起已投入近4.4億美元扶持本土稀土加工,並尋求與 MP Materials 等企業擴大合作,但無論在採礦、分離技術、精煉流程或廢料處理方面,美國都仍受限於環境法規與投資落後。CSIS 表示:「美國正試圖追趕中國10年以上的產業累積,卻只有不到3年的時間。」
「友礦國家」能救命?CSIS:追不上中國出拳的節奏
CSIS 建議美國應擴大與澳洲、加拿大、巴西等「友礦國家」的合作,但提醒:「即使啟動雙邊合作,從勘探到投產需耗費 5 到 10 年。」更關鍵的是,其他國家為避免成為下一個被限供對象,可能轉向與中國合作以穩定自身供應,讓美國更加邊緣化。
許多關鍵礦物(如鈷、鈀、石墨等)也集中於與中國外交關係密切的國家。「中國正透過控制關鍵資源,建立一個新的地緣供應霸權,並把這視為未來全球經濟競爭的新戰場。」
CSIS 警告,美國若無法立即行動,當中國在2025年後持續強化出口管理、精煉流程升級與礦區國際佈局,美國恐將在軍事供應鏈上全面落後。這不是一場市場競爭,而是一場無聲的戰略削弱。 (相關報導: 專訪》美中關稅「鏡像對決」致勝關鍵是它 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2點分析:北京占上風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