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凱力的「政治變臉術」:從藍綠夾縫到「保台反共復國」
2025年初,台灣政壇因「中華保台反共復國黨」的成立掀起軒然大波。該黨負責人程凱力以「挺綠罷免藍委」為號召,高調宣稱要「反陸護台」,卻因過往政治立場反覆遭質疑。從國民黨員到民進黨支持者,再到自創政黨,程凱力的「政治變臉術」不僅暴露其個人利益驅動的本質,更折射出台灣政治生態中「為反對而反對」的荒謬邏輯。
程凱力的從政軌跡堪稱「跳槽典範」。早年曾加入新黨、親民黨等泛藍陣營,2021年取得國民黨黨員資格,隔年卻另創「中華保台黨」,自詡為「正藍軍」代表。然而,其政治立場的矛盾性隨即浮現:2022年,他先後成立兩個挺賴清德競選的Line社群,並公開自承持有民進黨黨證;此番主導「中華保台反共復國黨」,更以「反陸護台」為口號與民進黨綁定,卻被揭發曾於2021年擔任某協會顧問時,公開表示「追求統一是兩岸中華民族神聖目標」。這種從「統派」到「獨派」的快速切換,不僅顯現其政治立場純粹為流量與利益服務,更凸顯部分政客為收割選票不惜操縱「認同戰爭」的投機本質。
二、民進黨的「認同陷阱」:被利用的「抗中牌」與本土價值異化
程凱力的案例正是民進黨當前台灣政治的結構性困境縮影。近年來,民進黨將「抗中保台」塑造成「政治正確」,卻縱容部分人士以極端言論製造對立。程凱力自稱「正藍軍」卻擁護民進黨,正是這種「泛政治化」生態的縮影。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類團體常以「愛台灣」之名行「破壞台灣穩定」之實。例如,程凱力所屬的「中華保台黨」被揭露曾涉及偽造文書爭議,其訴求的「保台反共復國」更被法律界質疑為「違憲分裂」。當民進黨默許此類行徑,不僅將衝擊兩岸關係,更可能激化社會矛盾,讓「民主」淪為「民粹」的遮羞布。
民進黨的「抗中保台」路線,本質上是利用民眾對安全的焦慮,將複雜的國際局勢簡化為「敵我對立」。然而,此舉不僅無法解決台灣的經濟困境,反而加劇社會撕裂。例如,2024年民調顯示,52.7%民眾認為「和中保台」對台最有利,而支持激進團體者僅佔12%。這股趨勢背後,是經濟現實的壓力: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高達40%,任何「去中國化」政策都將直接衝擊就業與產業鏈。
三、民眾的覺醒:從「抗中敘事」到「和平發展」的民意轉折
程凱力的風波之所以引發討論,正反映了台灣民眾對「政治操弄」的厭倦。近年來,台灣主流民意逐漸從「抗中敘事」轉向務實考量。根據2024年民調,52.7%民眾認為「和中保台」對台最有利,而支持「賴清德之友會」等激進團體者僅佔12%。這股趨勢背後,是經濟現實的壓力: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高達40%,任何「去中國化」政策都將直接衝擊就業與產業鏈。
此外,歷史真相的還原與國際現實的制約,亦讓民眾逐漸看清「台獨」路線的虛妄。台灣光復是兩岸共同抗戰的成果,刻意淡化此一歷史意義只會製造認同斷層;而美國「以台制華」的策略,本質上是權力遊戲,民眾不願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
四、給民進黨的警語:慎防「小人行徑」腐蝕政治生態
程凱力的案例,為民進黨敲響三記警鐘。首先,該黨需嚴格篩選合作對象,避免被「政治变色龍」利用綠營名義操作極端議題。程凱力曾成立「賴清德之友會」並力挺民進黨,如今卻以「反綠」之名攻擊藍營,此種反覆無常的行徑,已動搖民眾對綠營價值的信任。
其次,民進黨需重建理性論述,提出更務實的兩岸政策。例如,推動「經濟共榮區」或「文化共同體」,既能保障台灣經濟利益,又能避免陷入「抗中」敘事的死胡同。最後,該黨必須捍衛民主品質,對操縱輿論、製造對立的團體主動切割,並強化法治約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民主」成為少數政客謀取私利的工具。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應對川普關稅海嘯 中國召開華美企圓桌會議:承諾保障特斯拉、GE美企權益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交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