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最新的汽車科技讓人抓狂

2025年4月1日,在德國不來梅港BLG Autoterminal碼頭,汽車排成一列等待裝船。(AP)

真希望自家汽車的智慧技術能稍微笨一點——這是許多車主的心聲。

2020年後,製造商為汽車添加了各種各樣的新功能,這些功能不僅限於在新車中已經十分普及的觸控螢幕、輔助駕駛系統和配套的手機應用程式。一些汽車還配備了紅外夜視儀、能夠隨季節變化調整的環境照明和顯示後排乘客情況的車內「家庭攝影機」。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許多駕車者說,新功能實在是太多了。根據市場研究公司戰略眼光(Strategic Vision)對新車買家的調查,對汽車控制系統的直觀性抱有正面感受的購車者比例從2015年的79%降至2024年的56%。駕駛者對儀表盤顯示、螢幕界面和儀表板布局的感受也呈類似趨勢。

戰略眼光公司的總裁亞歷山大·艾德華茲(Alexander Edwards)說,總體而言,駕駛者對汽車技術還是滿意的。但他們希望這些技術能像iPhone一樣簡單易用,而大多數技術並非如此。

今年1月,文森特·杜福爾-貝達爾(Vincent Dufault-Bédard)嘗試利用手機應用來遠程操作,讓他的2024款大眾(Volkswagen) ID.4電動汽車開始充電,但沒有成功。這位36歲的工程師穿著短褲和夾腳拖,在蒙特利爾華氏15度(約為零下攝氏9度)的寒夜裡匆匆跑到室外,他本以為自己很快就能回到室內。

但車門打不開,因為車門上裝有傳感器的手柄在寒冷的天氣裡失靈了。結果他不得不從後備箱艱難爬進車裡。 

「給我一個普通的門把手就行,」杜福爾-貝達爾說。

數據分析公司J.D. Power對電池電動汽車車主的調查顯示,2024年,每100輛汽車中有3.1輛存在門把手不好用的問題,較2020年的0.2輛有所上升。

「我們把從前根本不會出問題的門把手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它們會在車主靠近時彈起來,於是我們就看到了所有這些問題,」 J.D. Power的高級總監凱瑟琳·里茲克(Kathleen Rizk)說。

這些故障令人氣惱,特別是對那些為額外的技術掏了更多錢的車主來說。按摩座椅和乘客側顯示屏等一些高級功能會抬高汽車的價格。根據購車指南網站艾德門茲(Edmunds)的數據,2月份新車的平均交易價格為4萬7千373美元(約合新台幣157.2萬)。

對於像傑克·普拉特(Jake Pratte)這樣的駕車者來說,觸控螢幕是一個敏感話題。在他看來,觸控螢幕既讓人氣惱,又伴有潛在的危險。更改設置可能需要多次點擊,而且通常不會像扭動旋鈕或按下按鈕那樣帶來物理反饋。

 

「你必須坐在那裡,盯著你的操作,這意味著你的視線要離開道路,」普拉特說。35歲的普拉特是聖路易斯地區的一名專案經理。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摩根士丹利樂觀看待中國股市,但警告「除了關稅還有重大風險」 更多文章

他對電容式開關也抱有類似的反感,這種開關看起來很像按鈕,但要觸摸而不是按壓。這兩種元件「對手心微微出汗的人來說絕對是噩夢,」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