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華盛頓、莫斯科、北京與特拉維夫重建三大地緣危機新秩序

事實上,東歐、中東與亞太三大熱點並非彼此獨立,而是相互牽動。任何一場衝突的結果,都可能直接影響其他地區的局勢。(資料照,AP)

——「秩序不是保障,而是實力的制衡與妥協」。

——「誰處於風險,又有足夠籌碼,誰就有資格上談判桌」。

在全球秩序快速崩解的背景下,東歐、中東與亞太三大地緣熱點先後陷入戰火或軍事對峙。雅爾達協議所奠定的戰後秩序已難以回應當前威脅,新的制度設計與大國協調成為全球和平的迫切需求。

前言─全球戰略秩序崩解,與新雅爾達協議契機?

過去十年來,三大地緣政治熱點,東歐——俄羅斯與西方、中東——以巴問題,與亞太——台海兩岸,一直被視爆發戰爭的高風險區域。

到了2025年,風險已成為現實:這三大區域中,已有兩處陷入殘酷戰火,而第三處則正處於衝突邊緣。俄烏戰爭已持續三年;以哈戰爭也進入第五百多天;台海雖未正式爆發戰爭,但軍事緊張與武裝衝突風險正急遽升高。

系統性分析顯示,這些持續進行或即將爆發的衝突,皆源於國際秩序的瓦解,與二戰後某些區域未設定清晰勢力邊界,所導致的權力真空。

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與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齊聚克里米亞的雅爾達,會商戰後世界格局,締造了歷史上的「雅爾達協議」。雖然,對這個協議的評價並不光彩,犧牲小國利益,滿足大國的貪婪,但不可否認他帶來長期和平。

該協議中對勢力範圍的劃分與秩序安排,雖未涵蓋全球,卻基本維持了歐洲數十年間的戰略穩定。直到77年後,2022爆發俄烏戰爭。亞洲曾爆發韓戰與越戰,但本質上仍屬局部衝突。1950年韓戰的爆發,是在金日成於斯大林支持下入侵南韓之後,美、中先後被動捲入。當時的大國之間並未主動正面交手,仍維持著可控冷戰邊界與默契。

然而,雅爾達協議80年後的今天,2025年:

在歐洲,當年所劃定的東西陣營邊界早已模糊,尤其在蘇聯解體與北約東擴之後。烏克蘭,這個最大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試圖脫離俄羅斯軌道、轉向歐洲,最終成為引爆自二戰以來,歐洲最血腥戰爭的最後一張地緣骨牌。

在中東,以色列則是在雅爾達會議召開三年後,於1948年正式建國,而整個中東地區長期處於無序與競逐的灰色地帶。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和2011年顏色革命以來,多個國家爆發內戰,恐怖主義橫行,區域秩序已蕩然無存。

在亞太,中國崛起帶來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加上其對台灣的統一戰略,美國從軍方到政界都一再預告,解放軍將在某個時機點——如2027——建軍100年,跨海進攻台灣。而中國在南海島礁的建設及主權宣示,被美國視為推動新擴張主義,導致中美在亞太軍事對抗升高。兩岸關係急遽惡化緊繃,已成為新一波地緣政治風險的核心。

這一切揭示出一個殘酷現實:建立於雅爾達框架上的戰後國際秩序,已無法處理當前演化中的地緣局勢與新興全球威脅,這套架構實質上已經崩解。

一、《新雅爾達3+1戰略協議》

隨著2025年1月20日川普重返白宮,他已開始主動介入俄烏戰爭,試圖促成停火與和平進程。儘管談判充滿不確定性,但這一舉動為全球和平與國際秩序的重組帶來了潛在契機。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新敵對軸心CRINK正如何對抗美國? 更多文章

華盛頓、莫斯科與北京——三大強權的首都——如今正站在戰爭與和平的交匯點。而一向把交易掛在嘴邊的川普,也隨時準備與夠分量、有籌碼的對手——普丁與習近平——上桌談一場「大交易」。但談判桌上不能缺少另一個關鍵角色: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