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為全球超級強權,歷來對可能威脅其經濟與技術領先地位的國家和企業採取強硬措施,以維護自身利益。這種策略在多個案例中展現,從國家層面到企業層面,無不顯示出美國為保持其全球主導地位所採取的手段。在國家層面,1980年代的日本是明顯的例子。當時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對美國的相關產業構成嚴重威脅。為此美國與日本簽訂了《日美半導體協定》,強制限制日本半導體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直接打擊了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同時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圓升值,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這些措施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地位。在企業層面,法國的阿爾斯通(Alstom)是另一個典型案例。作為法國工業的代表性企業,阿爾斯通在能源和交通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然而2013年阿爾斯通的高級主管在美國被捕,隨後公司被美國司法部處以巨額罰款,核心業務也被美國競爭對手通用電氣(GE)收購。這一系列事件導致法國在關鍵能源領域的自主性受到嚴重影響。台灣的企業也未能倖免。2000年代中期,台灣的面板產業如友達光電等公司在全球市場上表現出色。然而美國以反壟斷為由,對多家台灣面板企業展開調查,最終導致這些企業被處以巨額罰款,高層主管被判刑,企業競爭力大幅下滑。此外曾經風光一時的宏達電(HTC)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崛起後,面臨美國以智慧財產權為由的多重訴訟,最終市場佔有率大幅下滑,逐漸退出主流市場。目前台積電(TSMC)作為全球領先的晶圓代工廠,雖然在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但也面臨美國的壓力,被要求在美國設廠。這種情況下,台積電需要謹慎應對,以維護自身利益。綜合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美國為維護其全球領導地位,對可能威脅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國家和企業採取了多種手段,包括經濟制裁、司法調查和政治壓力等。這些行為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公平性和競爭中立性的思考。 (相關報導: 風評:學者們的真心話,賴清德的大冒險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