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6人發起的《捍衛台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聲明》,在陸配亞亞(劉振亞)離境的翌(26)日對外發表。該聲明表達了對於「賴17條」的不滿和憂慮,認為台灣言論自由的空間正在快速遭到壓縮,直言戒嚴時代的思想審查機制已經快速降臨台灣上空,嚴重破壞了「依法而治」的憲政體制,從而呼籲民進黨政府懸崖勒馬。
轉型正義道阻且長,完美復刻戒嚴論述
總統府方面對此雖表尊重,卻也強勢回應稱,鼓吹對台發動侵略戰爭、仇恨與強暴犯行,牴觸民主與言論自由的紅線。這番表態,無疑宣告政府非但不會懸崖勒馬,還會不改其志、貫徹到底。果不其然,「對人不對事」的台灣民主特色再度發揮,網路側翼紛紛針對參與聲明發起的76人起底肉搜,連婚姻關係都拿出來大做文章,目的莫過於抹煞該聲明的代表性。不只毀滅人格與人設,也將他們斥為社會邊緣人,展現一副自己屬於政治正確陣營的自豪與驕傲。
平心而論,在此山雨欲來,許多人選擇沉默噤語之際,有76人敢以真名發起該份批評政府意味十足的聲明,儘管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也應該得到眾人的掌聲,至少還有人願意冒著政治風險,挺身而出撐著傾圮在即的民主自由。美國開國元勛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有句名言:「信任是專制之母,自由政府不是建立於信任之上,而是建立於猜疑之上」,這份聲明還能看到如此之精神。
賴清德總統在今(2025)年的二二八事件中樞紀念儀式上表示,政府會進一步落實轉型正義。我們真心期待賴總統能夠說到做到,因為如今看來,威權時代的遺毒,確實到今天都沒有清除乾淨,甚至有死灰復燃的顯著跡象。包括百分百無條件地擁護政府、相信政府,凡是有質疑者便遭群起攻之,或者主張用類似戒嚴的手段來「保護民主」,乃至於「推論」某人在未來會有內應式的國安風險,是故必須事先「處理」掉他。這些當年種種合理化戒嚴與動員勘亂的論述,今天竟然在一般網路鄉民,以及院士等級的高知識分子口中完美復刻。原來1970年代作者署名「孤影」的《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至今仍主宰著台灣社會上上下下的思維言行。

帶頭執行取消文化,向民主與自由宣戰
賴總統在今年台北國際書展買了法國巴黎─農岱爾大學(Université Paris-Nanterre)榮譽退休教授艾蒂安‧巴禮巴(Étienne Balibar)的《言論自由》一書。作者強調,言論自由具有「行動性」,即透過集體行動去爭取和維護不同聲音都能表達且被聽見的機會;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與抵抗性,藉以去對抗政治權力、特權,乃至不平等。賴總統大概宵旰於「洗滌人心」,沒空好好閱讀這本不到110頁的小冊子,因此所作所為,無不與作者的苦口婆心背道而馳。 (相關報導: 風評:2027,台海一戰? | 更多文章 )
在政治權力的加持與鼓動下,本已趨於撕裂與對立的台灣社會,更加走向了強凌弱、眾暴寡的內部分化,執政者帶頭執行「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否與政府行動整齊劃一,成為了是非對錯的評斷標準。因此,亞亞被取消了,區桂芝被排上了取消議程;而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大罷免,更是取消之極致,要把在野黨連根拔起。「76人聲明」面臨取消的命運,或已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