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結束的大陸兩會民生主題的記者會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與四處打零工的人數攀升成為熱門話題。提振消費和增加家庭收入是今年大陸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也是未來中國在經濟轉型上一個關鍵操作。
但是現在面臨的局面是:年輕人的就業得不到解決,還有那些「80後」們也在經濟寒冬的打擊下,加入了年輕人的失業大軍。
其中就不乏一些年過35歲的人無法找到工作,雖然在今年兩會上一些大陸人大和政協代表委員都曾對此提出過質疑,以目前大陸市場經濟的容量下,就業崗位的增加卻十分困難。
35歲本身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階段,但是中國公務員系統考試要求超過35歲的人不能被聘用,這也變相成為許多企業在招聘時的「年齡歧視」。
因為消費市場的不振導致企業不能繼續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從側面看也是造成現有的經濟和人口數據表現出失衡的原因。
中國在2024年GDP增長率為5%,從數據上符合去年「兩會」期間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但就實際感受而言卻不盡人意。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增長依舊在5%,對於未來經濟增長預期如何誰也不知道。
雖然消費成為今年政府主要提倡的議題之一,也有來自北京的消息人士說,未來大陸房地產市場將會有所好轉。但是在幾年前的土地財政收入的銳減加上消費市場活力的衰弱,導致GDP增長在近十年來最慢的主要原因。
上述的這些現象已經說明了一個問題是:經濟下滑與人口老齡化已經開始徹底影響到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引發民眾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信心喪失。
今年大陸兩會前夕,經濟學家馬光遠在社媒新浪微博曾表示「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會高於5%」。在他的微博下面,一位來自河南省的民眾對此寫到「名義增長4.23% ,就是量增價不漲,實際是通縮的,還是要把通脹拉起來。」
事實上,馬光遠的預言並未實現,因為外國多家投行預測的數據比政府自己公布要高,但是對於北京而言經濟上求「穩」則是一個常態化的操作。

35歲的人成為當前社會焦慮的首要群體
35歲人群則成為經濟求「穩」的主要力量,曾經這些人對於經濟貢獻的增長付出了很多,但是現在卻出現「社會性死亡」。
那些年過35歲的人雖然與年輕人相比有一些養老金和失業金,但是總不能一直吃老本的茍活著,更多的人還是依靠之前銀行裡的儲蓄度日,同時還要想辦法給未來做一些養老規劃。
在失業的時間裡,大陸很多失業人員需要通過「啃老」的方式來維持基本生活,同時這些失業人員的養老金會暫停。雖然中國出台了對於那些打零工的人可以自由繳納養老金的政策,但是這樣的開支在每個月對於這些「上有老人下有家庭的」年過35歲的人來說是一筆龐大的數字。這就引發另外一個新的問題:都找不到工作,怎麽繳納自己的養老金?
這就讓很多人開始放棄繳納公共養老金,選擇儲蓄養老。
在目前的大陸社會,儲蓄養老比公共養老金的增長規模在這兩年間的差距是越來越大,甚至前者超過了後者。這是因為儲蓄養老至少是將錢放在自己可控的帳戶內,而中國公共養老金可能在數年後徹底消失或者到期自己根本取不出來。
另外一點,雖然在今年的大陸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對養老金的每月數額進行增加,但是增長的數字永遠趕不上人民幣貶值的速度。
對於那些年齡在35歲的人,如果裁員了真的只有去擺地攤、送外賣、幹一些簡單的體力活來補貼家用。那為何政府不考慮出台對這類人的幫扶政策?答案是有,只是這樣的政策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在落地上去執行還要考慮一個政績如何。但是以現在中國十分羸弱的財政,能否先解決年輕人的就業都是一個問題。
而在社交網絡上,總有那些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人。《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日前發文稱「年輕人不要總盯著公務員,要多去看看其他崗位」。
這就讓人想起一句話叫「讓一個沒有掃過大街的人,去指導一個正在掃大街的人」。
合理儲蓄成為未來以及今後一個時期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貨幣貶值的速度遠遠能超過你被裁員的速度,即便是過了35歲,依舊處於一個青壯年階段,但是礙於社會上的刻板映像,超過三十五歲未必是一個能夠就業、安逸躺平的年齡。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大陸兩會民生議題聚焦「房地產、養老與就業」政策 政府「言多於行」 | 更多文章 )
就像今年有人曾告訴我「35歲是很年輕,我倒是想幹可是社會不想要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