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兩會即將結束之際,9日下午在梅地亞新聞中心舉辦了兩會人大民生主題的記者會,該場記者會為今年兩會最後一場主題記者會,來到現場參加的媒體記者人頭攢動。原定下午三點的記者會,不少媒體同行提前2個小時就來排隊,可見民生議題在今年兩會上僅次於大陸外交議題。
在記者會開始之前,不少在場的記者都在猜測今年最後一場主題記者會上會發佈什麼消息,對於兩會後經濟增長能否有些幫助。按照大陸兩會新聞中心發佈的公告顯示,今日最後一場主題記者會後,兩會基本上接近尾聲,明後天是對代表團議題審議和對今年兩回設立的法案進行表決。
在9日下午舉辦的記者會上,來自大陸民政部、人社部、住建部和大陸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負責人回答了就業形勢、城市建設和醫療保障等問題。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民生主題記者會,圖中為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局長金晴中。(圖源中新社)
從整場記者會上,官媒提問還是佔據上風,僅有兩家親中外媒和一家港媒提問。
從回答的內容上,未來一年中國在民生領域的政策行動還是「言多於行」,官僚主義滿滿。
政府要促消費 但就業卻是嚴重問題
在最後一場主題記者會上,中國人社部部長王曉萍表示「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1222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需要保持在3000萬以上,還有大量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實現穩定就業。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
這也是自去年北京當局不再對外發佈相關城鎮失業人數資料後,首度由負責就業的部門的官員承認就業形勢嚴峻。不過,從現實來看,多重因素一直在困擾著當前中國整體就業問題。
在今年兩會間隙,中國著名演員張凱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35歲的就業門檻必須通過國家干涉的方式來解決」她認為「不管35、45、55的人都很年輕,這個門檻極其不合理」。備受爭議的35歲就業歧視源於中國公務員系統招募只考慮35歲以下的人,超過就不准應聘。
中國人社部部長王曉萍表示「將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民生,將為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並會同有關部門出台《加力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崗位挖潛擴容支援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實施方案》同時,全面落實穩崗返還、政府補貼等存量就業政策,及時儲備和出台就業增量政策等」
同時,王曉萍還提出了「靈活就業問題」,她表示「『打造』大資料+鐵腳板」、群眾「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十五分鐘」就業服務圈,大力發展零工市場,接續開展民營企業服務月等系列專項活動。不過,所謂「靈活就業」在中國民間被認為是將失業換了一套說辭,兩會前夕在社交媒體上,中國國家統計局稱目前有兩億人處於靈活就業狀態。有民眾指出「將2億人喝西北風的問題大言不慚的粉飾,全世界沒有第二個國家敢這麼做」。
就業問題自中國結束三年新冠疫情封控後,整體就業市場一直處於下滑階段,「假裝上班」在大陸年輕人群體中悄然走紅,一方面不希望家長擔心自己失業另外一方面對未來的生活方向也感到迷茫。不少年輕人選擇按照朝九晚五的作息到圖書館和咖啡店,可能選擇考公也有選擇繼續提升學歷。
但是,從根本上北京當局就並未解決失業高漲的問題,而是對現有和出台更多政策,但這些政策要想落地實施現實環境挑戰較大。
從這場主題記者會上看,北京當局對就業形勢的評估還是脫離現實,從未考慮過現有的經濟產業規模與就業崗位成反比的問題。但是中共高層依舊不會向其他國家那樣選擇給老百姓發錢,因為這會進一步透支羸弱的財政資金。
王曉萍還提到一個「重點支持青年創新創業、農民工返鄉入鄉創業,更好釋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發揮好創業孵化基地等載體作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全流程支援。」上述政策在福建、浙江等地實施較為尚早,但是在北方地區如河北省一些創業基地打著補貼的口號,通過合同層層加碼的方式,將相關資金誘騙到位的現象屢屢發生。
對於那些實施尚早的浙江省,在兩會前夕提到「對於創業失敗的貸款低於十萬將進行代償」。浙江省政府提到「因創業失敗還不起貸款,由政府設立的創業擔保基金提供擔保的貸款被認定為不良的,貸款10萬元以下的,由創業擔保基金全額代償;貸款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由創業擔保基金代償80%。 同時,在實施辦法中還明確了追償和核銷機制,代償後原則上要予以追償,但對實在沒有能力予以償還的,按規定程式經審批後從創業擔保基金中核銷。」
這樣政策在今年兩會上引來極大的關注,在浙江省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不少記者都在詢問該政策會不會刺激地方債規模的擴大,當地政府稱「相關資金流動性較強,對債務控制較為及時」。
與就業相關就是勞動保障,在此前《風傳媒》的報導中提到了中國勞工環境日漸惡化的內容。不過,大陸人社部部長表示「要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持續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依法查處就業歧視、黑職介、招聘欺詐等違法行為,保障勞動者就業權益。」
有現場記者參加完記者會後表示,這種權益保護似乎不太可能完全是實施下去。
此外,對於職業教育的培訓力度也是今年兩會中有關就業方面的推動關鍵性政策,但是鑒於大陸社會對於職業教育的歧視,不少人迫於現實壓力選擇多學一門技能專業而不是學一些理論專業。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民生主題記者會。(圖源中新社)
房地產領域問題突出 解決辦法還是老路子
本場記者會中提到的房地產領域的問題也備受關注。中國住建部部長倪虹表示「從統計資料看,去年四季度,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實現了正增長。」倪紅還稱「未來將重點整治爛尾樓問題和加大保障房建設專案同時將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安排4.4萬億元,用於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
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 未來養老產業將成為朝陽產業
另外一個焦點是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保障。當下,中國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這也給中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和政策調整上帶來不小的衝擊。隨著,今年兩會上有代表提出的「取消離婚冷靜期」的問題,民眾稱「這會加大對於未婚不育青年的數量」也從側面來看,這項政策的落地實施並不理想。
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表示,當前中國人口預期壽命達到79歲,其中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和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海南,上述八個省份的人均預期壽命超過了80歲。他提到未來人口預期壽命會進一步的提升。
健康生活成為當下大陸民眾的首要關注的問題之一,這對於人口老齡化來說也有助推作用,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加,基本公共服務養老金的消耗會進一步的加劇,這也觸發了對於基本社會保障能否滿足現實的嚴峻問題。
對此,中國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表示「強化常態化救助幫扶,在保障好低保物件、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基礎上,出台低收入人口認定辦法,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政府對養老服務的規劃引導、政策支援、組織保障、監督管理工作。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支援各類市場主體積極發展養老產業。」
時常在大陸社交媒體上能看到一些殘障人士出行和生活艱難的問題,但是對於大陸地方當局而言解決力度遠不如製造困難之大。
中國人社部部長王曉萍也提到「落實好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戶籍限制要求,各類靈活就業人員可以根據本人實際,在就業地或戶籍地參加職工養老保險,也可以在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這樣的政策早在今年一月份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召開民企座談會時,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率先在京東外賣員群體中足額繳納醫療保障,引發民眾和行業關注。不過,也有一些在北京的外賣員表示「真正能幹下去的還是後期轉到管理層,你覺得一個五十多歲的人天天爬幾千節樓梯,身體吃得消?」也有民眾認為是利用外賣員年輕的優勢彌補即將虧空的社保基金。
記者會還提到了「兒科和精神衛生資源相對短缺和就醫不變的問題」。一個有趣的瞬間是,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回答居民健康問題時提到「有些同志腰圍過大,體重超標」引發現場一片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