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傳台電4月起將電費漲價,今(28)日政策大轉彎,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考量國際關稅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引發國際經濟及物價波動隱憂,決議電價不調整。清大教授葉宗洸日前赴立院開會時指出,台灣的缺電危機不僅影響民生品質,還會導致台灣在高科技市場趨向弱勢,他更批評執政黨逃避核廢料問題,「核廢不是沒有辦法處理,是你政府要不要處理,就算電廠不延役,一樣有核廢必須處理」。
葉宗洸表示,政府推行的綠色能源,無法完全取代過去核電供應的電力,原規劃太陽發電為2000萬千瓦,目前僅有1436萬千瓦;至於風力發電當初規劃690萬千瓦,目前執行只到392萬千瓦,然而,電力是高科技公司挑選工廠地點的首要條件,各家製造廠都希望能夠取得穩定的無碳電力,假使台灣未來供電能力不足,高電力需求的科技產業將不會考量台灣作為設廠地點。此外,台灣將面臨產品外銷被課徵碳稅的問題,若台灣的排碳電力超過8成,台灣企業將喪失競爭力。
葉宗洸指出,經濟部去年新增18部燃氣組,但燃氣組能否運作將仰賴天然氣接收站,而新增設的3座接收站預計在今年完工供氧,四階的協和電廠也要等到2030年才可供電。他強調,核電是目前的全球趨勢,各國目標在2050前達成淨零碳排,大部分國家都繼續使用、甚至擴充核電。
賴清德曾在去年競選總統時,當著台大學生說明,未來國家假設碰到緊急狀況,可以啟動核電,來解決能源供應的問題,不過,葉宗洸批評,核電廠重啟非總統一人決定,且不讓電廠機組維持在停機待命的狀態下,就不可能快速啟動發電,「所以一定要透過修法,就算你不讓核電廠發電,你也要維持機組在停機待命的狀態,才有可能未來總統真的一聲令下,一個禮拜之內可以重啟發電,這才是真心對全國人民負責的做法。」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