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犧牲烏克蘭綏靖俄羅斯,川普是「當代張伯倫」?

美國總統川普以犧牲烏克蘭為代償綏靖俄羅斯。(AP)

上任以來,川普(Donald Trump)已對俄烏局勢進行不少驚人操作,從強逼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與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公開口角,再到一度中斷對烏軍援、與普京(Vladimir Putin)繞過歐烏直接對話,各種做法不僅衝擊外界對於美國外交的一貫想像,也讓川普獲得「當代張伯倫」的新稱號,而這當然是貶稱。

眾所周知,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既是1937年到1940年的英國首相,也是「綏靖主義」(Appeasement)的代表人物:1938年9月,納粹德國以「保護蘇台德地區德裔居民」為由,威脅要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動入侵,不願興戰的張伯倫於是聯合法國、義大利展開對德談判。最後各方同意簽署《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由英法義強逼捷克斯洛伐克交出蘇台德地區,換取希特勒(Adolf Hitler)承諾「不再擴張」,張伯倫也為此宣稱「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

沒想到一年不到,現實就甩了張伯倫一大耳光:1939年3月,德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傀儡政權,接著又在同年9月進攻波蘭。這一劇變導致英國政壇群起圍攻張伯倫,後者隨即在1940年辭職下台,歐洲也在未來幾年陷入二戰的漫天水火中。

在這之後,張伯倫就成為「對侵略者讓步」的代名詞,與其相關的「慕尼黑」也淪為「綏靖失敗」的懦弱符號;日後圍繞美國是否出兵朝鮮半島、是否增兵越南、是否介入敘利亞、是否繼續施壓伊朗的一系列辯論中,「當代慕尼黑」也都被強硬派援引為修辭,用來打擊反對介入的溫和派。

當然這些爭論背後不只有國家利益考量,更有權力鬥爭的私心;且歷年來也有部分歷史學者為張伯倫翻案,指出因為民意厭戰、英國軍事準備不足,當年選擇綏靖其實是相對合理的作法。不過種種努力,都扭轉不了西方輿論對「張伯倫」、「慕尼黑」的負面觀感,因此到了2025年川普操作俄烏停火時,「當代張伯倫」的批評依舊捲土重來。

川普豈是第一個張伯倫

當然,川普的作風確實粗暴,行事也往往單邊強硬,即便因為各種分歧導致18日的美俄通話沒有顯著進展,美國都已不可能再維護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正如當年張伯倫也為滿足希特勒的擴張野心,選擇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

只是觀察後冷戰時代的美歐俄衝突,如果要說今天的川普是張伯倫,那麼這位被貼「親俄」標籤的美國總統其實不孤單,因為光從「對俄妥協」這個標準來看,川普也並不是第一個張伯倫。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前蘇聯空間其實有過不少動盪,包括2008年的俄喬戰爭、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以及隨後引爆的8年頓巴斯內戰 (相關報導: 歷史黑雲籠罩慕安會:80多年前的綏靖主義噩夢重現? 更多文章

世以成敗論英雄,所以今人多知道邱吉爾,不知道張伯倫。(圖/維基百科)
綏靖主義代表人物張伯倫。(圖/維基百科)

整體來說,每場衝突都是晚期蘇聯分離衝突的再現,也是對後冷戰美歐俄秩序的再挑戰,且也都以類似結果收場:時任歐美領導人都出於不願衝突擴大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了俄羅斯的勢力擴張,包括俄喬戰爭後的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兹兩個「獨立共和國」(實為俄羅斯保護國)、2014年後的克里米亞與「已獨立自治」的部分頓巴斯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