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與柯建銘兩人一搭一唱,為了遂行一人獨大執政的政治利益,不惜在台灣搞「大罷免」,浪費社會資源;甚或動輒用司法資源整肅異己,從在野黨開始,包括:台灣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雖證據尚不充足仍遭羈押、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住家遭到搜索,再到民進黨自家派系內部都有如:鄭文燦涉貪案、台北市議員陳怡君助理費案、高雄市立委林岱樺助理費案,一一遭到檢調搜索,暗藏派系爭鬥的洶湧浪潮。
而「大罷免」所耗資的社會資源、選舉動能,更可能不被民進黨自家人接受;作為民進黨「唯一良心」的立委王世堅就曾在年初表示,「他個人反對仇恨式罷免」;上月更與賴清德的「大罷免代理人」柯建銘公然槓上,不斷放話互相攻擊。再看到以鴨子划水徐圖新北市長一役的蘇系繼承人蘇巧慧,面對大罷免浪潮雖然後勢轉趨積極,但一開始除了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因仰賴清德鼻息不得不配合外,民進黨區域立委殆無人願意真正躺此渾水、提前消耗儲備好的「百里侯糧秣」,現在的種種動作,怕也只是面對清德宗淫威的「貌恭而不心服」。
賴清德作為少數總統,本已沒有底氣與籌碼(Cards)公然與社會起巨大衝突,然而他的偏執與魯莽,甚至是自卑而引起的自大,卻讓他一步錯,步步錯,正走向自我毀滅。從《美麗島電子報》公布的2025年2月國政民調顯示,民眾對總統賴清德執政表現的滿意度為48.6%,不滿意度則為41.7%。其中年輕選民,尤其是20-29歲的族群,明顯不青睞賴清德政府,或許民進黨一路以來發布戒嚴脆文、任由黑熊學院遊走,一系列「準戰爭狀態」、「民主獨裁」的行徑讓年輕族群首當其衝、危機感四伏,乃至於到「青鳥亂飛」,整體綠營論述軸線被曹興誠、八炯、閩南郎、王義川等政治小丑代言,更在社群平台被以短影音方式散佈、呈現,凸顯賴清德執政下的台灣亂象。
政治學以及國際關係研究中,有「聚旗效應」(rally effect),意指當國家面臨戰爭或外在危機時,執政者能在一定期限內獲得很高的支持度,同時國內輿論也會減少對政府施政的批判;而按照歷史的現實來看,戰爭與外交危機等「安全問題」,不見得是不請自來,往往是執政者為鞏固權力刻意引燃的戰火。舉例而言,俄羅斯總統普丁入侵烏克蘭後,在俄羅斯聲望躍升約20%,從60%一路到83%;尤更甚者,2020年中印邊境產生衝突,美國智庫也認為係因為中國政府需要將國內民眾的注意力從經濟困境和新冠疫情的問題上暫時轉移出去,才引發爭端。 (相關報導: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賴清德聲望比下川普?獲近5成支持 游盈隆:這段話喚回年輕人 | 更多文章 )
恰如中研院院士吳玉山的示警,在新興民主國家民主化的過程當中,人民容易理解「當家作主」的意義,卻不容易理解「分權制衡」的重要性,在安全困境中容易落入威權體制和自由憲政主義中間的灰色區域:「非自由式的民主」。吳玉山院士的諫言,對照賴清德政府頻頻對立法院的出言不遜、號召青鳥、惡意搞大罷免恐嚇民意代表,將當年他在台南擔任市長不進議會、藐視民主的陋習渲染至全國,台灣落入「非自由式的民主」並非沒有可能,執政者成為如俄羅斯、中國大陸一般,缺乏民意監督,以引戰外在衝突轉移施政焦點更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