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團近期發布報告《高技術製造業是否已成為中國下一個成長引擎?》,深入剖析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在經濟轉型中的角色與潛力。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來,高技術製造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成長動力,年均為實際GDP成長貢獻1.1個百分點,在疫情期間的表現更為突出,2021年貢獻度一度超過2個百分點。
然而,高盛報告同時警示,高技術製造業的成長雖然強勁,但仍不足以完全彌補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帶來的衝擊。自2022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每年平均拖累GDP成長1.7個百分點,形成明顯的「此消彼長」局面。
主要受惠於北京政策支持
儘管如此,高技術製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根據統計,目前該產業占中國GDP的比重約為8%,在製造業增加值中的占比從2005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40%,顯示出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趨勢。
高盛認為,這一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受惠於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雙重推動。
在政策方面,北京已將科技創新當作是國家戰略核心,成立中央科技委員會,並透過國家創投引導基金、擴大再貸款支持範圍、推出債券市場科創板等措施,加大對高技術製造業的資本投入。希望透過這些政策降低對外技術依賴,例如提升晶片自主生產能力,強化供應鏈韌性,以應對可能的技術封鎖,同時推動「新型生產力」以促進產業升級。
市場需求方面,高技術製造業展現內外需求並進的發展態勢。在國際市場上,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受阻,促使中國高技術產品需求大增,使2019到2024年的年均出口成長率由2014到2019年的2%提升至8%。在國內市場,工業機器人、機床、晶片等關鍵領域的需求亦大幅成長,例如2019到2024年間,機器人產量翻倍,機床產能成長50%,反映出中國製造業對自動化和數位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北京正在大力推動國產替代
儘管前景看好,高盛也指出,高技術製造業的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核心技術依賴進口、房地產市場低迷的長期影響,以及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
首先,雖然中國高技術製造業發展迅速,但國內附加值仍偏低。數據顯示,其附加值乘數僅為0.68,遠低於服務業(0.92)與一般製造業(0.84)。主要原因在於關鍵零組件,特別是高端晶片,仍嚴重依賴進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北京正在大力推動國產替代,但技術突破的時間點仍充滿不確定性。
其次,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仍可能持續多年,雖然預計2025年後房地產對GDP的拖累將減少至1.0到1.2個百分點,但這意味著高技術製造業必須填補的成長缺口依然龐大。
此外,國際貿易環境仍存風險。中美科技摩擦持續升級,例如美國的晶片出口管制可能進一步影響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穩定性。此外,在電動車與太陽能產業,已出現產能過剩跡象,若未來盈利能力下滑,可能導致企業投資意願下降。
技術封鎖升級、產能過剩惡化將帶來負面影響
展望未來,高盛預測2025到2029年間,高技術製造業對中國GDP年均貢獻約1.0個百分點,在樂觀情境下可達1.4個百分點,而悲觀情境則可能降至0.6個百分點。
樂觀情境包括AI、量子計算等技術突破加速、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以及全球貿易環境趨於緩和。相對而言,若技術封鎖升級、產能過剩惡化,或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則可能對產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高盛建議,政策應在促進高技術製造業發展的同時,避免過度投資導致產能泡沫,並加大基礎研發投入,以突破技術瓶頸,平衡短期成長與長期升級。此外,企業應積極拓展全球市場,透過「一帶一路」等計畫降低對歐美市場的依賴,加強與東盟等區域的供應鏈合作。
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亦至關重要。若該產業能夠實現「軟著陸」,將可帶動上下游產業回暖,如家電、建材等市場需求回升,進而與高技術製造業形成協同效應,為中國經濟提供更穩固的支撐。 (相關報導: 習近平召開民企座談「被低估」 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AI商機逾10兆美元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許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