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劉揚偉三大策略思維─如何創造台美日供應鏈的多贏新局?

鴻海推出自主研發的電動車。(翻攝自富士康官網)

蘋果公司在2月底宣布一系列擴大投資美國的計畫,其中一項,是與鴻海合作打造一座占地 25 萬平方英尺的 AI 伺服器組裝廠。太平洋的另一邊,日產、本田乃至全日本經濟界人士,也都在討論鴻海未來可能與日本車廠「合作」的可能性。

無論是蘋果的計畫,或是日本車廠的探索,都凸顯鴻海正在全球經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電子組裝代工業曾經是低技術、高勞力密集的產業,有什麼理由讓美日大企業積極爭取台商?又為什麼是鴻海呢?答案,其實就藏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的新春談話之中。

「營收超過7兆」不是信心喊話,而是計畫預告

在鴻海土城總部的新春團拜上,劉揚偉以一貫斯文語氣說明對今年景氣的看法。劉揚偉的言語層次井然,先是信心滿滿表示,今年集團第二隻腳(AI伺服器)長得非常壯大,因此營收一定會超過7兆元。

再來回答集團第二隻腳、第三隻腳(電動車)的市場環境與見解。對於美國的變化,他輕鬆寫意地說:「川普就希望要在美國製造,對(鴻海)集團來講,不是在這裡製造,就是在那裡製造,所以整個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談到日本車廠,尤其日產問題,劉揚偉強調:「從鴻海來講不是併購案,而是合作案。」而且「我們不會進入品牌。」

對於未來,劉揚偉樂觀看待 DeepSeek 將帶動邊緣 AI 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他提到隨著北美與日本市場的經營需要,鴻海資本資出也會增加。一向嚴謹的劉揚偉侃侃而談,意味著「鴻海已經準備好應對方案」。

新春談話的玄機,在半個月內就先應驗一條:庫克宣布要在德州休士頓建立的 AI 伺服器工廠,證明劉揚偉對於「美國製造」的判斷準確無誤。

回頭看鴻海的操作軌跡,不難發現鴻海在 2024 年 11 月 26 日已公告投資約 3,000 萬美元,取得美國德州哈立斯郡(Harris County)土地及廠房,等於是在川普宣布當選的三週內就完成佈局。劉揚偉的經營能力不只體現在地緣政治的先見之明,還有兵貴神速的應變能力。

劉揚偉三大策略思維,推動轉型升級

在新春講話中,劉揚偉其實對資本支出還有進一步的說明:一方面是因應地緣政治影響,要進行擴廠等;另一方面則是新產業的投資,部分新產業經過近 3-4 年來的積累,也到了要擴大的狀態。

當然,擁有充足人力與銀彈的企業,不見得總是能贏,劉揚偉也深諳此理。劉揚偉曾在去年〈鴻海的創新與轉型〉專題演講中,闡明鴻海以勞力密集起家,也一度靠著資本密集的方式擴大版圖,然而卻缺乏技術密集來支撐資本密集。

這一番言論,被媒體解讀為警惕立訊、聞泰等中國對手的崛起。筆者認為,這也可能是對過去十年集團海外投資表現的反省。如今鴻海有底氣做出正確的大規模資本支出,可以歸功於劉揚偉上任後推動的三大策略思維:

一、腦力密集轉型

提升技術含金量,包含前瞻技術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兩大關鍵主軸即是「3+3轉型升級」與「成立鴻海研究院」。 (相關報導: 日產終止與本田談判合併:全球目光聚焦鴻海,市場想知道它的下一步會怎麼走? 更多文章

劉揚偉認為,研發應該當成投資,而不是費用。過去許多公司都是做產品研發,而不是技術研發,他上任後改成事業群負責 2-3 年的業務發展,研究院負責 5-7 年中長期的前瞻技術投入,由此實現深度的專業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