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讓盧諾深深著迷的《魔球》,講述了運動家在二○○二年賽季的驚奇之旅。當時運動家是支小市場球隊,雖然口袋不像紐約洋基隊(New York Yankees)那麼深,有龐大的資金可以簽下明星球員,但運動家那年卻狂掃一百零三勝,在美聯西區封王,而作者在書中給出了詳盡的解釋。運動家總管比恩拋棄傳統的棒球思維,採用進階數據分析,也就是由比爾.詹姆斯(Bill James)所研究出來的「賽伯計量學」(Sabermetrics)。早在一九七○年代,詹姆斯就提倡以數學為基礎的反傳統主張,但他的研究卻遲遲沒有受到廣泛關注,僅止於他的死忠追隨者而已。當《魔球》出版後,詹姆斯聲名大噪,但也伴隨更多的反對聲浪。
「當時的棒球圈還沒準備好接納我的想法,總會有人用他們的專業來質疑我的研究,覺得一切根本狗屁不通。四十五年來,我一直遭受這種體制的霸凌。」詹姆斯在一場訪談中表示。比恩同樣意識到傳統的打擊率(B A)並不像上壘率(OBP)那麼實用,因為打擊率只計算了打者擊出安打的比率,而上壘率除了涵蓋原本的打擊率之外,還加上選到保送的能力。保送與安打在某個層面上有著同樣的結果:打者都安全上壘。但事實上,球員選保送的能力一直以來都被低估,這顯示傳統數據無法確實反映出球員真正的貢獻。
在球員選擇上,運動家也開始嘗試不同的做法,他們把選秀目光集中在年輕的大學球員身上。過去統計資料顯示,當這些球員一旦熬過漫長艱辛的小聯盟,並晉身最高殿堂大聯盟後,他們更有可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年輕球員在球界是非常珍貴的,球員必須先在大聯盟待滿六年才有取得自由球員的資格。在此之前,球隊對其有控制權,雖然球員的薪資往往在第三年後會開始成長,但不必擔心其他球隊開價簽約。棒球圈長期以來更加重視老將和明星球員的價值,而忽略那些薪資較低的年輕小將。
《魔球》不論對棒球迷或是球團決策者都造成深遠的影響。對老闆來說,《魔球》提供了用低成本贏球的藍圖,也就是改變思維、善用進階數據和挑戰傳統權威。而比恩的方法也改變了職棒的用人原則,過去能吸引總管目光的球員不再受到青睞,甚至連高層挑選管理者的標準也變得大不相同。《魔球》為那些棒球圈外的人才開闢出一條新路,但同時也危及了現有人士,他們大多在圈內打滾了大半輩子,奉獻出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有部分人士過度安逸與沉浸在自己的成就之中。
棒球圈裡的工作機會仍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長久以來,球團老闆和高層主管都是以白人男性為主。然而,多數人並未意識到這樣的霸權存在,也沒有採取足夠的行動去改變。那些鼓吹《魔球》新潮思想的人,還得面臨一項難題:萬一你的改變失敗了怎麼辦?這種全面性的挫敗可不是一兩天就能復原的,也不見得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盧諾的前妻在二○○三年六月買了《魔球》給他當生日禮物。「我很感興趣,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盧諾輕描淡寫地向《紅雀之道》(TheCardinals Way)的作者哈沃德.梅格達(Howard Megdal)說道。盧諾恐怕小看了《魔球》對自己的影響。「他愛死那本書了。」哈洛威說,「他還想要更上一層樓。」盧諾的夢幻棒球夥伴兼同事坎波也告訴《紐約時報》:「《魔球》一出版,盧諾就跑來跟我說:『這本書簡直太完美了,這就是我所要做的!』」就這樣,盧諾過去在麥肯錫的經歷瞬間變得價值連城。
盧諾的前同事是聖路易紅雀隊老闆小比爾.德威特(Bill DeWitt Jr.)的女婿。二○○三年夏天,那位同事告訴盧諾,德威特想跟他聊聊。德威特正在尋找像盧諾一樣的人才,也就是《魔球》裡的典範。雖然沒有一定要找具有管理顧問背景的人,但有的話會很加分。盧諾在麥肯錫時,長期和一間大型賭場共事,因此對賠率和機率瞭若指掌,這也讓他在面試時取得優勢。隨後,盧諾獲得紅雀球團的邀約,夢幻棒球一夕成真。
哈洛威打趣道:「你可以說服人們放棄一些事情,但能有機會加入一支大聯盟球隊,管他是什麼聯盟,對盧諾來說就是非常完美的。他問我覺得怎麼樣,我跟他說:『你他媽就該去做呀!』」 (相關報導: 旅日好手宋家豪下半身受傷恐長期離隊 確定缺席日本職棒開幕戰 | 更多文章 )

*作者伊凡.德雷里克(Evan Drellich),美國知名運動網站《運動員》(The Athletic)的資深記者、作家,自2007年開始報導美國職棒大聯盟新聞。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贏球治百病: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搞出美國大聯盟史上最大弊案!》(八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