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民觀點:川普破壞世界秩序與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帝國主義」

美國總統川普4日於國會發表演說。(資料照,美聯社)

近日,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發表《新美國帝國主義》一文,對再次上台的川普政府對外的擴張主義表達強烈憂慮,並認為川普正在讓美國回歸19世紀時那樣擴張領土、不惜動用武力的舊式帝國。

這樣的憂慮是有道理的。不過,「美帝國主義」從19世紀初至今始終存在,從未消失過。只是不同時期,它有不同的表現和特點。

帝國主義,這一名詞在政治和國際關係中,意味著一個國家強大且具侵略性,往往通過擴張領土、欺壓他國、主宰區域乃至全球秩序,作為其生存和壯大方式。從古代的羅馬帝國、秦帝國、蒙古帝國,到近現代英法德美俄日等帝國列強,都具有以上特徵。

美國走上帝國主義道路,是在其獨立建國數十年後。美國四周沒有足以與美國匹敵的力量,又有在當時不被歐洲列強在意的廣袤土地,讓美國的擴張非常容易、較少流血。持續約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讓美國從獨立時僅有東部十三州,逐漸擴張到如今的版圖範圍。有些土地是購買方式獲得(如路易斯安那),也有軟硬兼施的併吞(如德克薩斯)。這些土地,以及附著的資源、發展空間、人口容量,為其後來擊敗歐洲傳統列強、稱霸世界,奠定了基礎。

當時美國以「昭昭天命」的種族優越主義和宗教思想感召國民西進和擴張,實際動機是佔領土地、稱霸北美。而為美國國家及民眾帶來的莫大利益,也成為了擴張的現實推動力。美國通過極低廉價格購買歐洲列強在美洲土地、強佔印第安人土地與侵佔他國領土,以歐裔為主的美國國民極大擴大了生存空間、獲取了巨量資源和巨額財富,所獲國土和資源也為後來美國的強大奠基。這些行徑也是較典型的早期帝國主義特徵。

這時美國的「帝國主義」,主要表現在北美大陸確立霸權。19世紀20年代,美國開始染指和滲透南美洲,逐漸將包括美加兩國以外的北美洲其餘地區、薩爾瓦多等中美洲地區、巴西等南美洲各國在內的拉丁美洲地區,變成美國的「後花園」,成為其工農業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加拿大雖未成為其「後花園」和變相殖民地,但也一直在美國的陰影下,許多外交政策也或自願或不得已的與美國保持相對一致。

但在美洲之外的歐洲、非洲等地,美國保持不參與的置身事外態度,換取英法德等列強對其壟斷美洲的認可。在亞洲,美國試圖「分一杯羹」,和英法德日等國參與了對「閉關鎖國」的清帝國的攻擊,促使清帝國「門戶開放」、對列強「機會均等」。但整體而言,美國仍然保持孤立主義。美國多數政客和國民不願意捲入硝煙瀰漫的世界紛爭,而希望守好自己已很富裕、衣食無憂的家園。 (相關報導: 張宮熊觀點:美中和戰的關鍵因素─台積電被轉移,台灣還有牌嗎? 更多文章

而從美西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才從孤立主義日益走向國際干預主義,其帝國主義的特性發生了變化。如佔領亞洲的菲律賓、參加一戰並成為戰勝國、在巴黎和會成為主宰世界的四強之一。不過,即便到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間期和二戰初期,美國國內仍然更多主張本土優先、孤立主義,主張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是少數派。如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推動了「國際聯盟(國聯)」建立,但在國內強烈反對下,美國自身卻一直未加入國聯。二戰前期,歐陸戰爭和中日戰爭已爆發數年,美國卻保持中立、拒絕參戰,國內還有很大的反參戰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