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杰觀點:台灣企業進行海外併購兩三事

川普在大舉「美國優先」的旗幟下,計畫對進口汽車、半導體晶片和藥品徵收25% 高額關稅,迫使相關產業供應鏈能回流美國。(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在上一任期開啟的美中貿易對立衝突,加上2020年的COVID疫情,打亂了全球製造供應鏈的本來安排,而朝向「在地化」、「短鏈化」,以增強供應鏈韌性。在這一任期剛開始沒有多久,美國總統川普除了立刻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也高喊要對加拿大、墨西哥提高關稅,甚至全面檢視其他國家情形,以便能實施對等關稅措施,在大舉「美國優先」的旗幟下,更計畫對進口汽車、半導體晶片和藥品徵收25% 高額關稅,迫使相關產業供應鏈能回流美國。

除了外在大環境國際政經情勢的變化,過去這幾年台灣企業對於自己成長的動能,也從只關心本業的有機成長,開始接受甚至積極透過對外併購投資方式,來加速本業擴張或者建立第二、第三隻腳,並有越來越多企業將投資目光關注到各種新經濟、新商模、新技術的新創公司。

於是我們看見,如台積電到美國、日本、德國設廠;和碩、廣達隨著客戶特斯拉的動向而到墨西哥擴廠/產;康舒科技為了跨進美國市場,而併購瑞士ABB集團的美國電源轉換事業部門;台泥集團持續擴大對土耳其、葡萄牙合資水泥公司的控制權,以及私有化原先已經併購完成的法國上市儲能公司NHOA;友達光電透過收購德國車用空調控制系統公司Bebr-Hella Thermocontrol GmbH(BHTC)100%股權而取得進入車用市場的入場券;光寶科技則在暌違十幾年後,重啟海外併購動能,分別取得日本電源供應器業者Cosel的戰略性少數股權,及收購全球LED工業照明大廠美國公司Dialight旗下的交通事業部;台灣新創獨角獸Appier收購法國科技新創公司AdCreative.ai;台灣都會玩樂即時預訂平台FunNow,併購東南亞最大餐廳預訂平台Eatigo。無論大或小的台灣企業,都不約而同展現出以往台灣創業家「一只皮箱走天下」的精神,踏進世界各地,真正落實不只產品服務全球化,連公司本身都全球化的樣貌。

很多早期台灣企業家習慣與商業交易夥伴只靠握手、一張訂單就談妥雙方合作關係,甚至認為請律師寫合約會損及雙方信任關係。時值今日,這樣的想法值得再三商榷。

全球各個國家,涉及併購投資的法規都多如牛毛且不斷在發展當中,單是能不能投資某個國家的某個產業,就需要先花一番功夫去確認當地政府對於外人投資有什麼樣的限制?該標的公司實際上在從事的主要營業活動有哪些?牽涉什麼樣的技術或資訊?要取得外人投資許可需要多久時間?以具體評估交易可行性與進行時程。 (相關報導: 想利誘川普換關稅豁免!蘋果端5千億美元美國投資方案,卻被吐槽內容「換湯不換藥」 更多文章

以筆者了解的德國外人投資法令而言,外國投資人只要會取得從事與國家安全相關某些特定業務活動之公司的10%以上股權、從事關鍵基礎設施活動之公司的10%以上股權、從事敏感科技產業之公司20%以上的股權、或從事任何業務活動之公司的25%以上股權,就需要先拿到外人投資許可才能辦理交割,且一般德國投資主管機關的審查時程為2~4個月,必要時會再延長。2022年初半導體矽晶圓廠環球晶併購德國世創失敗,就是因為沒有在雙方約定的最後時限內取得德國外人投資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