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烏戰爭打響,當時全世界民主陣營都支持烏克蘭,「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口號也出現在臺灣街頭。三年後的今天,川普再次登上舞台,烏克蘭成為川普外交的第一把刀。上任三周內,達成與俄羅斯會談,並將烏克蘭與北約盟國排除在外。美國國防部長在烏克蘭防務聯絡小組會議上表示,烏克蘭想要拿回烏東與克里米亞是不切實際的,更不用說最初加入北約的主張。
經歷三年戰爭後的烏克蘭,不僅要面對人口流失和滿目瘡痍的家園,還有川普所求的三千億美元援助求償(實際援助在兩千億內)。烏克蘭為何會走到今天這一步?要了解臺灣會不會是烏克蘭,就得先了解烏克蘭問題。
政壇上的動盪
在近代史上,烏克蘭與俄羅斯有著悠久的共同歷史,也曾是蘇聯的一部分。即便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但兩國間的歷史聯繫依然複雜。在過去親俄政黨在東部地區獲得強大支持;親歐政黨也在西部地區逐漸崛起。2004年因為選舉舞弊而爆發「橙色革命」,使得親歐派獲得廣泛的支持,並影響日後選民結構。2010年親俄的雅努科維奇當選總統,政權再次向親俄傾斜,烏克蘭也向俄羅斯靠攏,而逐漸遠離歐盟與西方世界。
2013年底,親俄派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突然決定不與歐盟簽署《烏克蘭-歐洲聯盟聯合協議》,而選擇與俄羅斯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這一決定不僅推翻了議會壓倒性支持與歐盟簽約的結果,還引發了外界對俄羅斯對烏克蘭施加壓力的質疑。隨後,烏克蘭國內爆發了抗議運動,即著名的「廣場起義」,以反對親俄派政府的做法。此運動最終導致了「克里米亞半島危機」的發生,以及隨後俄軍進佔烏東地區的事件。
壓倒駱駝的稻草
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危機導致國內政治生態改變,新任總統開始進行「去共產化」,並汰除舊官僚體系。另一邊親俄政黨的支持率大幅下滑,許多親俄人士被視為叛國者。反俄開始成為主流標誌,親歐政黨獲得更多優勢。2019年親歐政黨在國會與總統選舉上,獲得壓倒性勝利。標誌著烏克蘭向西方靠攏的強烈意願和政治轉型。
親歐政黨的上台恰逢拜登政府上任及北約東擴(克里米亞危機使東歐風險系數上升)。在此情勢下,隨著民眾對西方價值觀認同的逐步加深,以及國際風向的改變,澤倫斯基開始思考加入北約與歐盟的可能性。
烏克蘭政治的失衡加上北約的東擴,促使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更強硬的態度。然而,這種強硬舉措並未達到警告烏克蘭的目的,反而強化澤倫斯基追求加入北約的決心。儘管北約的大多數成員國宣稱支持烏克蘭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但關於「烏克蘭是否應該加入北約」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位於東歐的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出於地緣因素,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持最為支持的態度。美國雖公開表達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上謹慎小心,以免加劇與俄羅斯之間的直接對抗。在北約內部,最反對烏克蘭加入的則是德國前總理梅克爾。根據梅克爾的回憶錄,她表示,「北約候選國地位能保護烏克蘭不受侵略的觀點,只是一種幻想」。 (相關報導: 徐勉生觀點:烏克蘭讓台獨人士絕望了 | 更多文章 )
政治的現實與臺灣的未來
澤倫斯基在「西方的甜言蜜語」與「過於自信的民意」下,誤判了俄羅斯的決心,而選擇向北約提交加入申請,這也成為俄羅斯向烏克蘭宣戰的導火索。只能說澤倫斯基對於國際政治的現實和普丁的態度過於樂觀,輕易地相信所謂的「正義」與「民主價值」,而忽視「利益」與「現實」,進而葬送整個國家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