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急診醫學會警示,今(2025)年急診壅塞已達前所未有嚴重,若問題持續,將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呼籲釐清根本原因,除了短期應變措施,還須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等4大改革措施。
台灣急診壅塞根本原因在於「可利用住院床位不足」
根據衛生福利部急診即時訊息顯示,截至今(23)日上午9時30分,林口長庚醫院等待住院人數達127人,台大醫院則有83人,高雄長庚醫院70人、永康奇美醫院63人,中國附醫與成大醫院等待住院人數皆為58人,土城醫院53人、部立雙和醫院52人、義大醫院50人。
台灣急診醫學會昨天晚間緊急提醒,面對前所未有嚴重壅塞,一旦醫護人員再出走,進一步削弱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對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造成嚴重影響,呼籲政府機關正視急診壅塞的現況與原因。
台灣急診壅塞本質為「急診住院待床壅塞」,「急診出口阻塞」,急重症病人被迫滯留急診。
台灣急診醫學會提醒,台灣急診壅塞根本原因在於「可利用住院床位不足」,而非流感、腸胃炎等輕症病人所造成入口擁擠。
近期多數醫院因各種原因關閉病房,壅塞更加嚴重,包含護理人力不足、醫院在急診與門診預約住院床位分配失衡,「未能有效分配調度資源」,造成急診壅塞。
1、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
台灣急診醫學會呼籲,政府應有「短期應變措施」,如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醫院應在急診壅塞時,強制開放病房,各病房彈性接收病患,紓解壅塞。
2、化加護病房(ICU)資源調控
再者是強化加護病房(ICU)資源調控,增加壅塞時所需急診醫護人力,維護醫療照護品質,避免人員過勞,並強化分級醫療。
3、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
針對「長期改革方案」,台灣急診醫學會建議,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編列公務預備金,於緊急狀態時,支應應變措施的經費來源;調整健保支付政策,鼓勵醫院在急診壅塞時,收治急診病人。
4、推動急診住院替代選項
再者是推動急診住院替代選項,台灣急診醫學會解釋,希望政府推廣急診在宅急症照護、OPAT醫療模式,減少急診住院待床,降低急診壅塞風險;設立監測機制,監測可利用病床數,關床數以及急診住院配床比例,掌握各醫院住院實際可用床位數據,作為政策調整依據。
根據《ETtoday》報導,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出席活動時,也特別針對急診壅塞問題做出回應,衛福部將於明日上午再度召開會議,邀請各醫學中心、急診醫學會等討論該情形。
邱泰源說,除了要請院方協助調整急診和門診的住床比例,也需要增加急診醫護人力,也會請健保署研議讓急診人力穩住,看看怎麼增加人力。
邱泰源提到,以急診醫學會提出來的看法,要解決壅塞問題,一定有短中長程的規劃,希望院方能夠調整急診和門診的住床比例,讓急診多一點住床比例,在門急診部分怎麼調配,這要拜託醫院院長靈活調整。此外,從院方調整住床、急診人力、急診環境改善和民眾就醫分流等,都是現在積極在處理的。 (相關報導: 65歲長者免繳健保費?《老人福利法》修法重點一次看!立院將三讀通過,衛福部最新回應曝光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