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萊塢王牌製片人溫斯坦被爆出性侵指控、點燃「#MeToo」火苗的1周年之際,諾貝爾和平獎也與受侵害的女性站在一塊,要求世界看見她們的苦痛,鼓勵她們為自己伸張正義。
眾所矚目的諾貝爾和平獎5日公布2018年得主,由2名投身於終止戰爭性暴力的代表人物共同摘下桂冠──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婦科醫生慕克維格(Denis Mukwege),以及曾被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囚禁的性暴力倖存者娜迪雅.穆拉德(Nadia Murad)。負責頒發此獎項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表示,今年和平獎旨在向世界傳達信息:
「占世界一半人口的女性,正被利用為戰爭的武器,她們需要保護。犯罪者必須為其行為負責並受到起訴,這是維持和平的先決條件。」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聲明指出:「今年是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第1820(2008)號決議的第十年,該決議確立了以性暴力作為戰爭與武裝衝突之武器,構成戰爭罪也對國際和平與安全造成威脅。」
今年63歲的熱血仁醫慕克維格一生奉獻於治療戰爭期間受性暴力侵害的女性,現年25歲的穆拉德作為受害者則是目睹了伊斯蘭國(IS)如何血腥殘殺、性虐待伊拉克北部的宗教少數民族「亞迪茲人」(Yazidis),並以證人身分在聯合國(UN)控訴IS犯下的種族滅絕和戰爭罪。

「遏止戰爭中的性暴力是和平的先決條件」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指出,即使聯合國安理會確立了性暴力作為戰爭之武器構成戰爭罪,但過去10年來性侵仍頻繁被利用為戰爭武器,許多國家忽視這件事的嚴重性,國際社會並沒有建立一個系統性的機制,以預防與起訴戰爭之中的性犯罪。
例如,緬甸穆斯林少數族群「羅興亞人」(Rohingya)2年來遭受政府軍隊「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人權組織和羅興亞倖存者皆指控,政府軍隊進行無差別屠殺,他們進到村莊燒殺擄掠、輪暴羅興亞婦女,到制約100萬羅興亞人流離失所,至今仍棲身於衛生條件惡劣的難民營內,盼不到能返回若開邦家園的那天。直至目前為止,僅有7名緬甸士兵因涉嫌屠殺10名羅興亞人,被判處到偏遠地區服勞役10年。

直到今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刻意突顯了性暴力與戰爭罪的關聯,再度讓世界聚焦於此議題上。對此,國際組織「人權觀察」(HRW)執行長羅斯(Kenneth Roth)在推特(Twitter)上表示:「當之無愧,但也等待已久,諾貝爾終於認可打擊戰爭性暴力。」
「#MeToo」與戰爭性暴力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5日公布和平獎得主的記者會上,有位記者問及「#MeToo」運動風起雲湧是否影響諾貝爾委員會遴選的標準,該委員會主席賴斯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on)回應,「#MeToo」與戰爭性暴力不太相同,但兩者的共同點在於讓人們看見女性所承受的痛苦和虐待,而為了讓世界知道苦痛確實存在,女性必須拋棄所謂「感到羞恥」的想法,勇敢說出遭遇。
賴斯安德森表示:「如果我們希望人們衷心希望『別再有戰爭』,那我們必須展示戰爭有多麼醜陋、毀滅和殘忍。」

「#MeToo」與諾貝爾獎
性別問題是諾貝爾委員會今年最受矚目的焦點,諾貝爾文學獎因為負責頒發獎項的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爆發性醜聞而不得以停辦。去年11月,18名女性受到「#MeToo」運動的啟發,公開指控該學院院士芙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在1996年至2017年頻以權勢強迫性侵得逞,還逼迫受害者噤聲。
此外諾貝爾獎作為舉世矚目的獎項,往年都被詬病得主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自1901年首度頒發以來,近900位個人得主中,居然僅有48名女性曾獲桂冠加冕,科學領域的女性獲獎者更是鳳毛麟角。
不過今年女性在各獎項皆有所斬獲,美國科學家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成為史上第五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拿大科學家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成為繼1903年居禮夫人、1963年格佩特─梅耶之後,史上第三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Watch the moment the 2018 Nobel Peace Prize is announced.Presented by Berit Reiss-Andersen, Chair of 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pic.twitter.com/fIv2yWPxE6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