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岸防衛隊(U.S. Coast Guard)的北極星號(Polar Star)是一艘滿載排水量為1.3萬噸的巨型破冰船,能夠破除逾20多英尺(約6.1公尺)厚的北極冰層。但它是美國唯一的一艘全年運行的破冰船,而且是將近半個世紀前建造的。
在為涉足北極而展開的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競賽中,破冰船是開闢貿易路線、開採資源和投射軍事力量的必要工具。美國及其盟國已遠遠落後於俄羅斯,而中國正藉助全球最大的造船業迅速取得進展。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已示意,他希望將北極重新置於美國優先事項清單的首位。他已經表示,美國出於國家安全考慮需要取得格陵蘭島的所有權,海岸防衛隊將擴大其破冰船隊規模。
川普上個月說:「我們將訂購大約40艘海岸防衛隊大型破冰船。非常大的那種。」
這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破冰船可以為其他船隻在冰面上開道,多年來,美國建造哪怕是一艘破冰船都已步履維艱。即使川普能夠調動政治意願和資金來建造更多破冰船,美國也還需要使其萎靡不振的造船業恢復生機,該行業幾十年來一直在走下坡路。
與此同時,俄羅斯擁有大約40艘破冰船,還有新的巨型核動力破冰船正在建造中。中國遠在北極圈900英里(約1448公里)之外,卻擁有四艘破冰船。專家們表示,中國的首艘國產核動力破冰船最早可能在今年亮相。
2022年,一艘俄羅斯核動力破冰船停泊在俄羅斯聖彼得堡。(AP)
俄羅斯近年來已遭遇挫折。因烏克蘭戰爭而受到的制裁限制了俄羅斯獲取建造破冰船所需某些零件和技術的渠道,比如推進系統和雷達設備。一艘名為Rossiya號的在建核動力破冰船的建造進度已經落後了三年。但俄羅斯已經遙遙領先,並且擁有多年的北極作業經驗。
與其他一些領域的情況類似,俄羅斯正在利用中國的投資和技術支持,而這可能會進一步激發北京方面對極地的興趣。中國一家造船廠最近交付了一艘耗時兩年建造的破冰船。美國的那艘新破冰船與這艘中國船隻相比將有更高的破冰能力級別,但其建造直到最近才開始,距離建造合約授出已經過去了5年。
破開厚厚的北極冰層
破冰船被視為在北極保持影響力不可或缺的工具。即使全球變暖、一些航線得以打通,但除去夏季的一兩個月,該地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船隻無法通行的——除非有極地船級的破冰船護航。
受冰況影響,船隻繞格陵蘭島航行仍然十分危險。這座全球最大島嶼的極北地帶坐落著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鋅礦床之一,但該礦床所在的峽灣幾乎全年都被冰封。
破冰船根據其可處理的冰層厚度進行分類,其中「極地級」破冰船是為處理最厚的冰層而建造的。俄羅斯擁有七艘最重級別的極地破冰船。諮詢公司Arctic Marine Solutions的數據顯示,美國及其盟友總共擁有四艘重型極地破冰船,平均船齡為46年。
極地破冰船的設計使其能夠將船頭推到冰面上,並利用船身重量將冰壓碎。破碎的冰通常會折疊到相鄰的堅冰之下,在船的尾流中留下一條清晰的水道。
破冰船的船體都經過加固處理,增加了船身重量,並還配備了強大的引擎。雖然傳統船舶通常優先考慮燃油效率而非原始動力,但這種計算方法並不適用於破冰船,因為破冰船需要產生更大的力量才能破冰。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去年的報告,1976年服役的「北極星號」使用時間已超過其設計使用壽命近20年。美國第二艘破冰船「希利號」(Healy)於1999年服役,動力較弱,馬力只有重型破冰船的一半。
加拿大擁有長約10萬英里(約16萬公里)的北極海岸線,該國有兩艘極地級破冰船,另有兩艘正在建造中。過去十年中,加拿大還建造了五艘北極和近海巡邏艦,這些船隻都配備了武器,能夠在冰層中航行。
據一些歐洲國家以及智庫北極研究所(Arctic Institute)的數據,包括芬蘭、瑞典、英國和德國這四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簡稱﹕北約)成員國在內的歐洲國家還擁有13艘能夠在北極作業的破冰船。
美國為建造破冰船而戰
極地破冰船造價高昂且結構複雜,自「北極星號」之後,美國就再也沒有建造過這種級別的破冰船。2019年,美國授予了一份建造新的重型破冰船「極地哨兵號」(Polar Sentinel)的合約。作為美國計劃中的三艘新破冰船中的第一艘,「北極哨兵號」預計要到2030年之後才能完工。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這三艘破冰船的成本將達到51億美元,比最初的預測高出60%。
美國破冰船計劃之所以遠遠落後於俄羅斯,部分原因是冷戰結束後,北極不再是美國的優先事項。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極地研究所(Polar Institute)所長麗貝卡・平卡斯(Rebecca Pincus)說,這種情況在大約十年前開始發生變化。
曾在海岸防衛隊和美國國防部參與北極政策制定的平卡斯說,但海岸防衛隊的預算有限且缺乏政治權力,這阻礙了建造破冰船的趨勢。海岸防衛隊之前曾在多個部門之間輾轉,最近才成為國土安全部(Homeland Security)的一部分。
她說:「9・11事件後,破冰工作與國土安全部的工作重點相去甚遠。」
近幾十年來,俄羅斯對北極地區的關注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該國經濟依賴於此。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數據,北極地區佔俄羅斯天然氣產量的80%以上、原油產量的20%左右。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商的總部設在一個前俄羅斯北極地區古拉格。俄羅斯一直在開闢連接亞洲和歐洲的北方航道(Northern Sea Route),以便將這些原材料運往市場,並開發海上能源田。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沒有這台機器,世界將停擺?揭秘ASML晶片製造機,以及維持它運轉的「酷炫機械師」
|
更多文章
)
美國追趕能力受到國內造船業危機的阻礙。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裡,中國建造了全球47%的船舶,而美國僅佔0.1%。商業造船能力的缺乏,意味著美國國內很少有成熟的海軍艦艇供應鏈,海軍艦艇的建造通常會在船廠延期且超出預算,因為造船廠面臨著招聘短缺、成本高昂、缺乏投資和其他問題。
芬蘭破冰船製造商Rauma Marine Constructions執行長Mika Nieminen表示,人們對破冰船非常感興趣,但能夠建造破冰船的造船廠卻不多。
他說:「產能將是一個問題——這些船將在哪裡建造。」
他表示,很少有造船廠擁有關於船舶在冬季條件下如何反應以及在冰面上如何運行的專業知識。許多造船廠沒有處理破冰船所需鋼材厚度的經驗,這種鋼材必須能夠在極低溫度下抗斷裂。
正在建造美國海岸防衛隊新極地破冰船的公司是總部位於路易斯安那州洛克波特的Bollinger Shipyards,該公司在從其收購的另一家公司手中接管建造工作後,不得不投資2000萬美元用於建造該船的設施和基礎設施。被收購的公司名為VT Halter Marine,總部位於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該公司在該項目上已經損失了逾2.5億美元,而建造工作尚未開始。
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的一處設施,現歸Bollinger Shipyards所有,該公司正在建造海岸警衛隊的新極地破冰船。(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自1976年Polar Star號建成以來,美國已有許多造船廠關閉,包括建造Polar Star號和Healy號的造船廠。那個時代的許多資深造船工人都已經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