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萬步的神話已被打破了。長壽的最佳步數並非一萬步,一萬步的目標只是行銷手段和巧合,並非科學。一九六五年,日本一家鐘錶公司為了承接奧運後運動的熱潮,設計出一款可以計算步數和距離的計步器,命名為「萬步計」,為了行銷,創造了一萬步的步行目標。接下來的幾十年,「日行萬步」融入全球各地日益發展的健身意識,成為運動的目標之一。然而,今日科學證明,為了健康或長壽,根本不需要日行一萬步。
日行七千五百步,健康效益最大
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教學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WH)的研究人員為近一萬七千名婦女戴上計步器,以便追蹤她們一週的日常步數,持續了四年多後,觀察死亡率,結果令人震驚。隨著每日步數增加,這群人的全因死亡率持續下降,直到七千五百步,死亡率趨向平緩。
換句話說,七千五百步是最大健康效益的最低步數,可以做為每日步行的目標,因為就算超過一萬步,健康效益和七千五百步差不多。走多了不會傷害身體,但對健康也沒有更多的保護作用。
此研究也發現,每天平均走不到兩千七百步的人,死亡風險最大。但如果能提高至四千四百步,死亡風險可降四一%。哈佛醫學院教授李怡敏建議,就算不能達到七千五百步,一天至少要走四千四百步。
一天走七千五百步就足夠,這研究並非唯一的證據。許多研究想算出一般運動建議的一週一百五十分鐘的中等有氧運動,相當於一天走幾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應用生理學程的蓋柏(Carol Ewing Garber)博士對《預防》(Prevention)雜誌解釋,儘管存在個別差異,但一週一百五十分鐘的中等有氧運動大約等於一天走七千五百步,但這不是一個絕對數字。
宅在家如何做到? 輕鬆增加步數的訣竅
只是,經歷過疫情在家工作的我們深知,如果不刻意,其實一天走路的步數不會超過一千步。
日本信州大學醫學系特聘教授能勢博建議,與其追求走路的量,不如重視質,多注意走路的強度。
他推廣間歇性健走,簡單地說,就是「快走三分鐘、慢走三分鐘」,重複五遍,每次約三十分鐘,一週至少抽空走四次。
只是快走的那三分鐘,要快到什麼程度?能勢博接受《日經Gooday》採訪時解釋,稍微有點喘、有點心跳加快、有點流汗,感覺有點辛苦的程度。
增加強度,走路的姿勢也是重點。背打直、手肘彎、視線往前,大步走,雙手自然擺動,腳跟先著地。能勢博解釋:「如果腳尖著地,容易步伐小,刻意腳跟著地,自然會跨大步。」
要準確計算時間,市面上已有許多間歇性運動計時器或Tabata 計時器等應用程式,可以做為時間設定之用。
能勢博以九千七百位中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發現,間歇性健走不僅能降體重、體脂,持續五個月發現,大腿肌肉增加一〇%,還有約兩成的人降低高血壓、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症狀。
所有運動都一樣,靠的是累積,日起有功,就算走路也能看到效果。
作者介紹|黃惠如
深耕健康醫療新聞超過20年,並身體力行。現為斜槓中年,為《天下》雜誌網站寫專欄、在聽天下Podcast「聰明慢老」擔任主持人;也曾赴印度,取得瑜珈師資證照後,從事瑜伽教學。
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並獲亞洲新聞卓越獎(SOPA)首獎、吳舜文新聞獎雜誌報導獎首獎、消費權益新聞報導獎首獎等肯定。著有:《醣胖》(合著)、《活好》、《慢養功能肌力》(合著)、《慢老》、《不減肥才能瘦》、《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慢老2.0:不是活得更老,而是延長健康中年! 全面升級健腦、強肌、抗衰的日常習慣》 (相關報導: 老人味要怎麼改善?醫師曝4個簡單小方法,1類食物要少吃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