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關稅戰啟動,雖然對加拿大與墨西哥按下「暫停鍵」,但對中國加課10%關稅則繼續,關稅戰對中美的影響也深受矚目與討論。或許,從2024年「3個1兆美元」可略窺一二。
中國順差、服務業貿易、美國逆差,3個1兆美元
這3個出現在去年的「1兆美元」數據分別是:中國對外貿易順差1兆美元(9921.55億美元),美國對外貿易逆差1兆美元(9,842.78 億美),及中國服務貿易1兆美元(1.03兆美元)。
先談第一個1兆美元。川普1.0對中國發動關稅戰、科技戰,雖然是對著中國對美國鉅額貿易順差而來,但骨子裡、或是說總體目標是要把中國出口、貿易、產業、經濟都「打下去」,8年過了,可以檢驗成果,從數據上看,效果顯然不佳,因為,2024年中國對外出口繼續勇猛精進。
2017年中國對外出口1.8兆美元,2024年增為3.6兆美元,占全球出口比例從12.8%增加到14.5%,不僅金額增加,從占比來看也是增加。與此同時,貿易順差也從4225億美元「翻了一翻」增加到近1兆美元。從這個數據看,雖然有美國貿易戰打壓,但中國的勢頭未完全被壓制住。
發動關稅戰縮減逆差效果為零
甚至單從對美貿易數字看,效果也不佳,去年中國對美出口5246億美元、順差3610億美元,而2017年對美出口5056億美元、順差3752億美元,8年來數字雖有起伏,但總體來看,美國縮減對中逆差、甚至想「脫鈎」,數據上都看不出效果。
再看美國1兆美元的逆差。在川普為貿易逆差大為光火、大打關稅戰時,許多學者與專家就指出其中的謬誤。美國的貿易逆差有2個結構性因素,一個是來自美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貨幣而產生的所謂「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另一個是美國儲蓄低、消費高的因素。
看數據大概會更清楚;2017年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就高達8100億美元、有近半來自中國,因此對中國出手打貿易戰,但去年逆差還是飆上兆美元,換句話說,縮減逆差的政策目標完全失敗。原因就是根源問題是結構性問題,而非特定國家公不公平貿易的問題。
美國經濟結構是逆差根源因素
早年美國主要逆差來自日本、德國、四小龍等,之後變成中國,老美對每個貿易逆差來源國都出手過,但無論如何強壓,逆差還是上升;川普任期最後1年的2020年,美國對中國逆差比2018年減少1080億美元,看似效果斐然;但同期美國對其它貿易夥伴的逆差也增加1510億美元,打了中國後變成對越南、墨西哥等國的逆差大增,而更「有趣」也值得玩味的是:同時間中國對墨、越貿易順差也大增。
前大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就形容,「就像打地鼠遊戲中的那隻地鼠一樣,不平衡(逆差)只是從一個國家轉移其它國家而已」。美國這個1兆美元逆差的數據,告訴全世界,關稅戰與貿易戰的失敗,真正的根源因素在美國的經濟結構中。 (相關報導: 決定美中是戰是和!川普近日將與習近平通話,聚焦芬太尼與巴拿馬運河 | 更多文章 )
最後看第3個服務業貿易「1兆美元」。一般而言,服務業的增加及服務業的出口,會被視為經濟體的「進步」,先進國家的服務業比重與出口都相高─例如美國服務業貿易的順差就高達近3千億美元左右,因此去年中國服務業貿易超過1兆美元被官方視為正面消息。但中國的服務業貿易仍處於逆差,去年逆差金額為1.2兆人民幣。不過,去年服務業出口成長近2成、遠高於進口的11%的成長,除了旅遊產業外,還有遊戲、電影等文化產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