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朱淑娟專欄:專家、專案分不清,四接環評又搞砸了

協和四接把專家、專案會議混審,民間抗議不應閉門審查拒絕離場,最後投票兩案併陳送大會,四接又過了一關。(圖/作者提供)

1月17日「協和四接」環評專案會議,因加入雙方推薦的生態、操船專家,開展出更多元的對話。不過,這種類似「專家會議」的安排,原本應單獨舉行,而不是跟「專案會議」混在一起。而且這是純討論的會議,不必像專案會議在最後閉門審查,只需把專家討論內容匯整後,提供給專案會議委員參考。

可惜環境部把2個性質不同的會議,混在同一場舉行,在專家討論完後,專案小組委員沒有時間消化,就要閉門決議。最後在民眾不願離場下,投票兩案併陳(通過、不予開發)送環評大會,把好不容易的對話,也搞砸了。

最後證明,環境部長彭啟明這種把專家、專案混審的安排,只是虛晃一招,想要營造公開討論的印象,最後反而讓人看到刻意與虛偽。

四接,對基隆港存在未知的影響

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兩個主題:四接對海洋生態、操船安全及基隆港營運影響。雖然環境部請各方推派專家,但其實已預設「通過」的前提,雖然環評法的「否決權」還在,但實質上,環評審查早就去否決權了。

遇到爭議事件,除了三接審查時幾位特別有理想性的委員,建議不予開發外(環評大會通過,反對委員被撤換),其他案例就沒有否決的。所以,那天四接專案審查做出「兩案併陳」送大會,實屬預料之內。

在操船安全及基隆港營運影響方面,環團推薦的專家、海洋工程學會常務監事梁乃匡提到,基隆港口海域水深,北防波堤的堤頭45米已經是極限,為了船不撞堤,船進港速度不能太慢,但煞車距離不足,所以要拆現有的西碎波堤,導致基隆港內穩靜度變差,會壓縮其他船進出港時間。

他說:「基本上這個港的天然條件不合適做,做下去一定會影響基隆港營運,而基隆港是一個收入很高的港。結論是,我不支持這個案子。」

就在環評同一天,台灣港務公司發出新聞稿,指基隆港國際郵輪復甦力道強勁,2024年外籍旅客人次創歷史新高,突破2018年天花板。如果因為四接而影響基隆港國際郵輪發展,對國家或基隆,輕重之間又該如何權衡?

另一位環團推薦的專家、前基隆市船務代理公會理事長曹育民說,基隆港目前外海的海流都變了,引水人要隨機應變,不是靠經驗值。協和計畫位在基隆港唯一且最重要的進出口航道上,從施工第一天起,基隆港出入航道就變工地,基隆港每天都要營運,每艘船都將穿梭在危險的工區之間。

他說:「基本上這個計畫的選址錯誤,是拿整個基隆港,換台電一座LNG船卸貨碼頭,這絕對不是一個應該執行的計畫。」

對此台電的回覆是,在操船模擬中發現風速是重要因子,當風速12米時,西防坡堤有被碰撞風險,因此建議把西防坡堤的堤頭拆除,減低引水人進港風險。

另外嚴格限制LNG船進港條件,風速10米每秒以下才進港,其他限制進港條件包括:流速大於2.5節、能見度小於1浬、波高大於2米等。在這些條件下,可作業天數減少,但在可接受範圍,而且一個月平均只有2艘船進港,利用離峰時間進港,錯開商船,對基隆港船舶進出影響有限。 (相關報導: 陳椒華觀點: 四接案─對環境部及環評專案會議投下不信任票 更多文章

四接,對海洋生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台電的協和四接計畫,海域開發範圍包括:興建防波堤、LNG卸收碼頭、2座各約16~18萬公秉儲槽。填海造地從29.25公頃(1.0),縮減到14.5公頃(3.0),並將填海區東移,台電認為縮小範圍,已降低對海洋生態影響。

會後環保團體舉行記者會,指會議沒有充分討論就通過,要求在環評大會前,應針對海洋生態再舉行一次會議。(圖/作者提供)
會後環保團體舉行記者會,指會議沒有充分討論就通過,要求在環評大會前,應針對海洋生態再舉行一次會議。(圖/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