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租稅公平』為何值得成為國家發展關注的重點?
若言「資金」為企業血液、相當於其在營運上不可或缺的工具,那麼「財政收入」則可謂國家命脈,屬政府施政時首要仰仗之資源。倘若府方有充裕財源,將可致力於各項公共建設、改善社會福利,進而刺激內需與經濟成長,最終實踐提升整體國民平均生活水準之目的;但若有所不豐,則將導致公共建設發展停滯,醫療、教育等基層社會服務面臨普及阻礙,除有損執政黨及政府公信力外,亦勢必對國家整體競爭力加以削弱。
據我國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西元2023年國內「租稅負擔率」(即稅收占GDP的比例)為14.7%、是近二十五年來新高,並相較於西元2022年的紀錄14.3%有所上升,但仍低於日本、南韓等東亞地區主要發達國家標準;較低則意味著面對財政支出條件相對嚴峻,較合理出現舉債需求、衍生財政赤字,如此情形若缺乏調節,巨額債務恐將禍遺子孫。
「租稅負擔率」偏高或過低皆有所不宜,其中影響除受制於當代經濟條件外,更與人民納稅表現態度密不可分;考量不公平的租稅制度往往降低國民守法繳稅之意願、甚至誘發逃漏稅行為,故調整並維護公平的稅收標準,勢必成為政府施政時首應重視的課題。
歷來國內租稅公平議題面臨多種挑戰,其中較為人熟知者包括租稅負擔不均、稅基狹窄、稅收流失及透明度不足等等。而眼下自『後疫情時代』,新見種種稅務相關問題則更為複雜:大規模防疫措施和紓困方案使「公共支出急劇增加」、部分免稅條款對賦稅規模加以壓縮,導致「稅收增長受限」、人口高齡化加重保險與津貼支出負擔,構成「系統化財政壓力」;此外,針對長期存在的「納稅公平性」問題,見如:跨國避稅行為、稅負分配不均及不適宜免稅政策——在此背景下更顯迫切,綜上皆亟需相應改革及解決之道。
就此局面下,台灣於財政問題中所面臨的壓力和公平性挑戰,可謂橫跨「結構性」(類如稅制繁雜)、「制度性」(好比各階層負擔不均)及「社會認知」(公眾理解有限)等多個面向;對此,筆者梳理國內涵蓋民眾個體及企業組織層面,常見造成國人對課稅安排有不平之感的具體現象:
1.租稅負擔集中於工薪階層:我國過去曾立法調整「軍教薪資免稅」政策平衡稅基,但高所得者實仍可透過避稅手段承擔較輕稅負;眼下現行租稅結構首賴基層受薪族群(含中低收入者),尤其集中於『所得稅』和部分「間接稅」(如『營業稅』)上,這加深了社會階層分化與收入差距擴大的賦稅不均感。
2.跨境避稅與國際租稅規則挑戰:府方目前對海外所得採「免稅額度」政策、旨在避免重複課稅,然某類高收入者亦利用此途徑,透過境外信託或跨國公司等安排,藉降低稅負達成實質避稅;同時國際數位經濟企業(見如電子商務)經由「屬地主義」課稅原則迴避部分稅項,將加重資金外流及國庫收益流失之現狀。
3.『證券交易所得』免稅:該利潤貼近於不勞而獲收益、主要集中於中高收入者,但卻享有免稅優惠,如此有違「量能課稅原則」。
(相關報導:
風評:賴清德不懂川普的心
|
更多文章
)
4.企業稅收優惠分配不公:政府為促進產業升級提供稅收優惠,但大企業受惠比例偏高、中小企業則支持不足;部分大型案例更依靠稅務籌劃長期享有優惠,造成租稅負擔不均。
面對當前的財政與租稅挑戰,重整紀律、推動稅制改革並提升治理內涵能見度可謂必需,以期能逐步建立兼顧財政穩定與社會正義的稅收體系;同時透過擴大稅基與促進經濟增長,結合全民投入進而實踐公平永續發展之目標。
國家在相關領域所做的密集調整措施,自上世紀末以降便有所頻繁推進,如西元2005年行政院組建跨部會『租稅改革小組』,其當時乃以「取消軍教薪資所得免稅」、「推動『最低稅負制』(AMT)」及「縮小『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減稅範圍」為三大改革重點;而就當代因應時代發展背景所適宜之努力,評估尚有以下策略值得考量:
1.『證券交易所得』納稅:該項目當前仍未全面納入課稅,同時『證券交易稅』已存在、且為市場發展設置優惠稅率;建議針對資本所得(股利、資本利得)納入『所得稅』課徵範圍,確保「量能課稅原則」落實,並在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與稅制公平間取得平衡。
2.改良『最低稅負制』(AMT):台灣現下實施目的主要針對高所得者和特定企業,適用於針對性稅收優惠(像是研發抵減)、確保繳納一定比例稅款。深化方向則可平衡投資吸引力與賦稅公允程度,避免過高而影響市場活動意願;同時優化相關計算方式、擴大適用範圍,並定期審查成效。
3.強化稅務透明度與科技活用:基於財政部近年來加強電子申報與稅務管理的科技運用成果,應在確保數據與隱私安全的基礎上,持續推動進階數位化治理運作,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風險預警與稽核作業。
4.引入國際合作:對於部分已突破外交困境、有效參與之國際財稅合作框架(如:BEPS稅改計畫、CFC規則等),宜加強推動同主要互動經濟體的訊息交換協議,督促跨境交易稅收管理、反制跨國避稅行為,同時跟進探討引入『數位服務稅』(DST)之可能性。
過往的安排不僅延續了改革決心,也為當前公平條件與財政健全提供了借鑒;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如何在政策執行中兼顧公平與效率、並持續補強合時宜的規制,將成為未來發展之核心。
另如透明政策溝通與回應機制,能讓國人意識到參與之重要性,並主動監督與推動稅制公平實現;這種由下而上的集體共議模式,不僅有助於政策落地,同樣能提升整體社會對政府財政治理之信任與支持。如下方案既契合台灣當前現實條件,通過類軟實力政策推行,相信完全具備實踐可行性:
1.政策互動與透明化:政府應透過各類媒體揭露租稅不公平的影響,爭取民眾支持、化解改革阻力。
2.推動租稅教育:就中學教育納入現行稅法觀念(特別聚焦國中及普通科公民課程、技職商管相關科別),並於社區網路中普及租稅知識,提高各階層國民對稅制的理解與肯定、增強納稅自覺。
3.強化公民監督:以現有立法系統為基礎,向下建立基層直接涉入的監督機制(含公投及諮詢),確保政策執行過程公開可視,並促進公民對租稅制度核心議題的關切。
4.滾動式修法:視需求彈性修訂更完善的法令,嚴防不肖者以逃漏稅這等違法方式規避稅負,且有關權責機關應主動提倡正確節稅方法,以爭取國人信賴。
5.善用社群平台:透過社交媒體加強社會大眾與政府的互動、投入預算編列檢視,同時收集民意並提升政策回應效率。
6.獎勵誠實納稅人:經由小規模利益機制輔以宣導規劃,同步降低納稅申報的錯誤率、減少稽徵成本,確保能使每一元的租稅收入都能充分作用。
租稅改革能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方案的設計與執行,公民積極關注和廣泛社會支持同屬基礎,讓其充分理解改革目的與必要性,才能消除對政策的誤解與疑慮,進一步凝聚共識。
維護公平租稅制度是國家財政穩定與社會凝聚力的基石,輔以稅基擴展、技術導入與公民參與,不僅能有效提高財政收入,也能減少逃漏稅行為、提升社會對府方的信任,同享國家進步豐碩成果;在政府與民間各方攜手合作、國民心悅誠服納稅之前提下,期望台灣能以穩定財政基礎推動各項公共建設,帶領全民邁向更公平、繁榮的未來。
*作者胡春暉為綜高商服學程退休教師、專書作者,撰有《專題製作:經營管理篇》(勁園-台科大圖書)、《企業管理I》(謳馨事業)等專著。
*作者李學一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文學士、輔修「創意與創業」學程;曾任國內大專校院專任研究人員,現於國立政治大學攻讀台灣史研究。
(相關報導:
風評:賴清德不懂川普的心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