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以英語「牛奶魚」(Milkfish)之名通行世界,其最早的命名由來,可能來自外表的顏色,而非營養豐富如牛奶,但虱目魚確實是營養豐富的魚類。自古以來,魚類一直是人類蛋白質食物的重要來源。虱目魚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也含有豐富的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等,常吃虱目魚有益身體健康。
優質蛋白質
虱目魚富含優質蛋白質,利於人體消化及吸收,有助肌肉養成,以及兒童發育。
虱目魚的蛋白質含有十七種胺基酸,其中有九種是人體所需但無法自行合成、需要仰賴食物補充的「必需胺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蘇胺酸(Threonine)、纈胺酸(Valine)、白胺酸(Leucine)、異白胺酸(Isoleuc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離胺酸(Lysine)、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色胺酸(Tryptophan)、組胺酸(Histidine),構成「完全蛋白質」。
根據農業部《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成人每天食用兩百公克的虱目魚,就可以攝取超過每日所需蛋白質含量一半以上。
優質脂肪
虱目魚富含魚脂,尤其是魚肚部位,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相對於紅肉的「飽和脂肪酸」,對人體的負擔較小,如果適量攝取,將有助抗發炎,提升免疫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虱目魚的脂肪酸,主要是人體所需但無法自行製造、需要仰賴食物補充的「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包括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EPA、DHA,以及Ome- ga-6不飽和脂肪酸的亞油酸(LA)。其他還有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酸、飽和脂肪酸的棕櫚酸等,為優質脂肪。
根據農業部《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虱目魚的脂肪酸組成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超過半數,尤其EPA、DHA含量高,EPA 有助降低血脂質,DHA有益人體神經、視覺系統及腦部發育功能。
虱目魚自帶檸檬味
虱目魚鮮美好吃,還有人指虱目魚「自帶檸檬味」,也就是說帶點天然的酸味,這種說法有根據嗎?
其實,古代已有人吃出虱目魚的「微酸」之味。清康熙王禮《臺灣縣志》(一七二○年):「麻虱目,生海塭中,水紋所結者,形如子魚,味雖清而帶微酸。」文中的「子魚」,就是諧音的「鯔魚」,即烏魚。本文說虱目魚長得很像烏魚,其味清而不腥,帶點酸味。
越南也養殖虱目魚,一般根據英語稱之「牛奶魚」,但地方上也有稱之「酸魚」(Cá chua),在網路銷售指其肉質含天然的淡酸風味。
虱目魚的酸味,推測因虱目魚富含脂肪酸、胺基酸而魚肉較酸。
礦物質
虱目魚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有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
虱目魚所含的礦物質,包括硫、磷、鉀、鎂、鈣、鈉、銅、鐵、鋅、錳、硒等,都有助促進人體健康。
維生素
虱目魚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有助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
維生素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有機化合物,需要從食物獲取的微量營養,包括四種脂溶性維生素A、D、E、K,九種水溶性維生素B、C。
虱目魚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B1、B2、B3、B5、B6、B9、B12)、維生素 C、維生素D、維生素E等。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共有四大類:必需胺基酸、必需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虱目魚都含量豐富,堪稱營養完整。
野生與養殖虱目魚營養成分差異
台灣是虱目魚養殖大國,但台灣海域也有野生虱目魚,兩者的魚肉在營養成分上有何差異?
一般來看,野生虱目魚體型較大、背部較黑、尾鰭較長,但養殖虱目魚的腹部油脂明顯較多,其胃(胗)、肝也較大。
對比野生、養殖虱目魚的生化成分,涉及採樣的不同,尤其養殖虱目魚因鹽度、水深、飼料等飼養方式的不同,其生化成分也會有所差異。
根據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謝孟芳碩士論文《不同養殖方式與野生虱目魚之生化特性比較》(二○一○年)的說法:
◆養殖魚、野生魚的蛋白質含量皆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以野生魚含量最高。養殖魚的蛋白質含量百分之二一點四八至二六點三三(高於鮭魚,接近鮪魚)。
◆養殖魚的脂肪含量百分之七點三六至十一點一四,明顯高於野生魚。
◆不同養殖魚間之脂肪含量差異亦大,其腹肉脂肪含量皆高於背肉。
◆養殖魚腹肉脂肪含量之多寡,與飼料中之脂肪含量有關,初步判斷飼料中添加的油脂種類以植物油為主。
◆野生魚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EPA、DHA)、Omega-6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都比養殖魚高。
◆養殖魚在抗氧化試驗中的還原能力,並沒有顯著差異。野生魚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抗氧化能力)較養殖魚強。
根據行政院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水產研究》(二○○四年)彭昌洋、蔡雪貞〈養殖和野生虱目魚化學組成分之比較〉的說法:
(1)養殖魚或野生魚的蛋白質均屬高品質蛋白質,但野生魚「粗蛋白」(Crude protein,真蛋白質及含氮物)的含量較養殖魚高。
(2)養殖魚的肥滿度顯著大於野生魚,養殖魚的「粗脂肪」(Crude fat,真脂肪及類脂肪)遠高於野生魚。
(3)養殖魚因脂肪含量較高而肉質較軟,其腹肉較背肉蓄積更多脂肪,故虱目魚腹肉受到消費者偏好。
(4)養殖魚之「飽和脂肪酸」較低,「單不飽和脂肪酸」較高。養殖魚、野生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則無顯著差異。
(5)養殖魚脂肪酸差異的原因,推測主要是飼料的影響。
上述兩項研究,前者指野生魚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EPA、DHA)、Omega-6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都比養殖魚高,Omega-3、 Omega-6都屬「多不飽和脂肪酸」,但後者指養殖魚、野生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無顯著差異。
作者介紹|曹銘宗、盧靖穎
台灣文化偵探。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台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出版四十種台灣歷史、文化、民俗、語言、人物著作,包括《台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腰瘦好吃》系列、《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與翁佳音合著)、《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激骨話:台灣歇後語》,歷史小說《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以及《鷄籠中元祭》、《台灣小吃之美:基隆廟口》、《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等繪本文字。相關著作:《腰瘦好吃(秋限定)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吃遍當季好食!》《腰瘦好吃(夏限定)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吃遍當季好食!》《腰瘦好吃(夏限定)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吃遍當季好食!【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台灣史新聞》盧靖穎
虱目魚女王。台南人、台北媳婦。2003年創業成立府城館以創新開發虱目魚為職志。是台灣第一位將虱目魚商品導入電子商務的人,開發虱目魚精及即食虱目魚肚粥。2013年在台南安平成立虱目魚主題館,後陸續成立成台江國家公園專賣店「來趣台江」、漁光島專賣店「來趣漁光島」。2005年獲邀至聯合國第49屆世界婦女地位委員會發表微型創業經驗。2011年獲總統頒發「台灣之光」。2019年起為退輔會、勞委會創業輔導諮詢顧問。曾擔任:農委會漁業署食魚教育講師(2019年)、漁光島海洋藝術節漁光島小旅行之企畫執行團隊(2019年)、台南市社造計畫主持人(2021年)、農委會食魚教育、國發會中小企業處SBTR城鄉創生計畫、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主持人(2021-2024年)。其他獲獎榮譽:2004經濟部新創事業獎傳統產業組銀質獎、2012女性創業菁英賽入選、2012創業台灣天使俱樂部最具潛力冠軍、2014經濟部育成中心亮點企業、2014教育部技職教育傑出代表、2011-2018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水產精品獎、2016台南市政府百家好店、2016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傑出校友、2017台南市政府金鑽百家好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