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已成為孩子在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學習語言、才藝、課後安親、加強課業與準備升學考試等,甚至到長大成人,為了準備國家考試、出國留學與考取公(教)職等,仍然必須到補習班汲取「考試祕笈」。
「大補習時代」已然來臨!立法院總質詢的新聞報導:「108課綱上路5年,全國補習班現有1萬7,564家,超商只有1萬3,000多家,臺灣補習班已經比超商還多。」為什麼補習事業隨著少子化的來臨,卻反而更加熾盛昌榮?
進一步分析各類補習班的數量及成長情形,根據新聞報導:「教育部統計,文理類補習班有1萬2,395家,增加966家;外語類補習班有3,035家,減少490家;技藝類補習班有2,134家,減少167家。輔導學生功課及升學的文理補習班,這5年多來增加近千家。」為什麼教育越改革,升學補習班越多?
教育改革發動的一九九〇年代,臺灣社會正經歷高中及大學聯考所帶給學生的巨大壓力。也因此,教育改革的本意,是為了減輕下一代的升學壓力,才會促成「多元開放」的目標。為了達成「開放」的目標,於是廣設高中大學,希望讓想升學的學生,都有學校可以就讀;為了達成「多元」的目標,教科書從「國定」制轉向一綱多本的「審定」制,升學制度從一試定終身的「聯考」制轉向「多元入學」制。
「多元開放」的目標立意良善,但是真正落實在教育現場時,卻出現「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意料之外,卻是教育人員預料之中的兩個狀況。狀況一:高中大學的數量雖然增加,但是學生數卻持續下降,從每戶人家的子女數多,只要「有學校就讀就好」,到現在每戶人家平均只有一個多小孩,希望讓孩子「就讀好學校」,即使廣設高中大學,仍然無法滿足家長心目中的「理想」。狀況二:廢除了定於一尊的「國定」制教科書與「聯考」制後,多元的教科書版本與升學制度,反而讓家長產生無法掌握的恐慌感,於是也只好尋求外力的協助(如:補習班)。
進一步對照教育改革重要的時間點,1990年教科書市場已逐步開放,2000年「九年一貫課程」實施,2010年政府宣告「12年國教」啟動,2019年「108課綱」上路、行政院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每一個重要教育政策的宣布與啟動,彷彿也成為補習班設立的最佳利基。
教科書開放,為了提升學業成績,文理類補習班的需求增加;「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強調「多元能力的培養」,多元才藝學習更形重要,技藝類補習班的需求增加;「108課綱」實施,強調「核心素養」的學習,重視閱讀理解、學習歷程檔案與口語表達等,以升學為導向的文理類補習班自然將其納入重點項目;雙語國家政策獨尊英語,更加確立了外語類補習班(尤其是英語)的重要地位。
一、教育改革與升學主義之間的關係。身處儒家思想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擁有「好成績」等同於「好文憑、好工作、好家庭、好生活與好未來」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地深植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並成為思想中最深層的一部分。為了達成升學的目的,補習班正是多數人尋求的最佳管道。
教育改革要改什麼?從歷次教改的脈絡來看,改革升學考試制度,改變教師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實踐在生活中的能力與素養,應該是最主要的方向。然而隨著時代潮流演進、社會趨勢變化,教改的目標,要如何與家長、學校與社會各界對話,以尋求最大公約數,並建立最大的共識,這是教育改革政策制定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更何況,升學主義往往是一種驅動家長與學生面對教育制度改革的最強動力,然而升學主義究竟是一種思想、文化、意識形態亦或是魔咒?這必須看教育改革政策制定者如何深入去檢視升學主義對教育改革的作用與影響,並尋思可行的策略與做法。
二、教育改革與社會階級之間的關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教育是促使階級流動的最佳工具,為了讓子女就讀「好學校」,選擇「好科系」,擁有足夠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的家庭,會想方設法地將孩子送進明星私校、明星國小、國中、高中與大學。而補習班是幫助孩子累積更多資本以及考上好學校的最好地方。
教育改革要改什麼?明星學校與科系的存在,有其價值性、必要性與功能性。教育改革無法讓所有學生都能就讀所謂的「明星學校與科系」,但是要怎麼讓缺少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的家庭,也能夠擁有均等的教育機會,讓孩子不至於在「社會階級再製」的擔憂下,成為被犧牲的對象。
教育改革政策制定者必須檢視自己的意識形態,反思自己的成長背景,促成教育改革成為社會階級流動的工具,讓每一位學生都得以在教育環境中學習成長並實踐理想。
三、教育改革與經濟制度之間的關係。國家經濟發展攸關人民的生活品質,而教育更是培養國家所需人才的重要場域。主流社會所認同的「高所得行業」,是莘莘學子費盡千辛萬苦也想要擠進的就業市場,因為「高所得行業」往往等同於「高社經地位」再等同於「高社會聲望」。而補習班是幫助孩子實踐生涯之路的最適媒介。
教育改革要改什麼?高所得職業與教育生涯的進階之路,是多數學子架構好的升學道路。許多家長也以此目標為「終點」,從「起點」反推每一個學習階段要讓孩子學會什麼?考到什麼?得到什麼?因此就算教育改革怎麼改,這條多數人心中「完美」的升學之路,已經難以撼動。
教育改革政策制定者必須從教育與經濟具有緊密連結的互動關係中,去思考人才養成過程中,能否讓學生在不自我設限的前提下,得到潛能發揮與才能發展的最大空間。因為教育改革無非是希望每一位學生都有可能實現夢想,成為「自己心目中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四、教育改革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係。學校教育是教育改革施展的場域,每一次教育改革的發動,對象都是學校;每一次教育政策制定者都擘劃了美好的教育藍圖,然後告訴大家:這就是我們未來的學校。然而,為什麼歷經了幾次的「改革」,卻反而讓家長更加依賴補習班?為什麼讓學生的壓力不斷增加?
教育改革要改什麼?當執政者高舉「一切為學生」的大旗,然後又冠冕堂皇、義正辭嚴地想要發動下一次教改時,在上位者是否會真心反省思考,為什麼是發動教育「改革」,意圖大破大立、推翻過去、強調革新;而不是從教育「改變」的立場,保留優良傳統、尋求各界合作、緩步漸進改變?
當學校已成為政治口號、教育政見、各家學說的競逐之地,當教育改革已逐漸「形式化」之際,教育改革政策制定者必須真正體認到,如何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架構出三維度的政策構圖,包括:時間維度: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空間維度:從家庭、社區、學校、社會、國家到國際;人間維度:從自己、同儕到群體。
(相關報導:
點教育》留住幼兒園教保人員的新思路─資源與人才的永續經營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