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6首無伴奏大提琴是每一位大提琴家渴望攀登與征服的高峰,均勻、平衡、組織、優雅、穩定,一把樂器,一個樂手,一個聲部,彷彿將上帝造物的完美結構都揉合在一起,是樂曲中的黃金比例。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於2018年第3次錄製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時提到,即便這是四百多年前的音樂,這音樂之中有某種東西會讓世界圓滿……巴赫就像莎士比亞,傾注他所知的所有人性本質,悲劇、喜劇、愉悅、悲傷,並將他們呈現在我們面前。這豐富卻又純淨的旋律,時常被影視作品使用,廣為大眾所知。而這套曲子所能承載的能量豐沛,可接受與包容的詮釋也多變,一直以來多有各領域的創作者改編入舞︰冰上芭蕾、日本傳統歌舞伎、以及臺灣觀眾熟知的林懷民《水月》與《花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