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韜光養晦 文章列表
#
韜光養晦
約 17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專欄
尹麗喬專文:小國大戰略?台灣的國策
歷史上,新興的強權,常有領導人物和思想家為國出謀劃策,制定國家長遠的大戰略(grandstrategy)。17世紀法國的黎塞留主教(CardinalRichelieu)集中王權,建構反哈布斯堡聯盟,為路易十四時法國的鼎盛打下基礎。[1]19世紀英國的外相卡蘇里子爵(LordCastlereagh)於拿破崙戰爭之後力排眾議,在維也納和會中反對過度懲罰法國,而是著重於保持歐洲的權力平衡,使英國成為歐洲政治的關鍵影響力,為大不列顛的全盛時期鋪好道路。[2]20世紀美國的政府顧問和外交家凱南(GeorgeKennan),構思了「圍堵政策」(containmentpolicy),成為美國遏止蘇聯及共產黨陣營擴張背後的理論基礎;最終美國贏得冷戰,成為世界第一強權。[3]範例眾多,不及備載。
尹麗喬
2023-02-21 07:10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國內
軍事
「韜光養晦」「和平與發展」「戰略機遇期」已成過去式,專家深入解析二十大之後的中國外交
二十大結束一個月以來,中國外交以近年少有的主動姿態強勢回歸國際舞台。對於世界來說,中國未來五年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與全球的和平、穩定、發展與繁榮。經歷了過去數年來中美關係的下滑,以及中國與發達國家關係的種種波折,觀察家們對中國的外部關係總體持懷疑情緒。
孫韻
2022-11-25 00:00
評論
兩岸
專欄
趙春山觀點: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中國想什麼?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出席2017年度中共駐外使節工作會議時,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論斷。習在這次中共廿大的報告中,再度說明:「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於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共廿大後,習近平的權力已定於一尊;在王毅「入局」後,新的外交團隊也呼之欲出。習近平能為中國人民在外交上做出什麼選擇,這是世界各國關注的一個問題。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的論斷,他的用意是為經過文革十年浩劫後的中共改革開放,營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至80年代末,中共又面臨「天安門事件」和「蘇東劇變」的內外衝擊,鄧小平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的28字外交方針,其核心内容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鄧小平擔心中共會在西方「和平演變」的戰略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最後一個倒下的骨牌。因此,鄧小平認為當時中共的優先課題,應是鞏固「內部堡壘」,即先做好自己的事。大陸學者認為2010年以後,中國外交已發生某種重要的變化,即從「韜光養晦」轉向「奮發有為」。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參加中共「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過去鄧小平強調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已經悄悄變成了「奮發有為」。造成此一變化的原因,一是中國的崛起;二是美國改變對華政策。根據前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L.Shirk)的說法,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後,尤其在金融海嘯爆發時,中共不以西方的「民主資本主義」模式,而是透過經濟刺激措施,避開了危機,並保持高速增長。2011年中共已正式超越日本,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也隨之日增。於是,中國國內出現「過早勝利主義」(prematuretriumphalism)情緒。中共領導人和大陸民眾,要求採取更為積極的外交政策。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重返亞洲」(PivottoAsia)策略,把外交重心從中東、歐洲移往亞洲。歐巴馬任內對中共的定位,從「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到「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中美還能維持競爭與合作共存的關係。但從川普到拜登,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美國視「中國崛起」為「中國威脅」。川普對中共發動貿易戰爭,拜登則視雙方的競爭為一場「民主與專政體制的鬥爭」,雙方逐漸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Trap)。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共召開廿大前夕,拜登政府公布了國家安全戰略,稱中國是美國「最為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戰」,是「唯一不僅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且越來越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來實現這一目標的競爭者。」就在同一天,拜登政府祭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嚴厲,對中國的晶片技術和產品出口實施管制措施,這項決定的針對性相當濃厚。
趙春山
2022-10-25 14:30
VIP
國際
兩岸
軍事
歷史
新新聞
中國如何才能順利崛起?《霸權興衰史》耶魯學者建言習近平:學學鄧小平,中國將成美國最強勁敵
「一個經濟正在發展中的強國(如一八六0年代的英國、一八九0年代的美國和今天(編按:一九八七年)的日本總希望先富裕起來,而不願在軍備上花太多的錢。但是再過半個世紀,國家投資的輕重緩急就可能發生變化,因為經濟上的擴張必然會帶來許多海外義務(如對國外市場如原料、軍事聯盟的依賴,也許還仰賴軍事基地和殖民地)。」
李忠謙
2021-09-03 18:10
風影音
國際
兩岸
戰狼外交引發年輕世代共鳴 日經:習近平不再韜光養晦,國外四處樹敵恐栽跟斗
七大工業國(G7)的外交部長3日齊聚倫敦,對中國近來的許多行動表示批評。就在這場會議結束後幾天,外長們在倫敦蘭開斯特宮階梯上的合照,卻被改成了一張黑白老照片,主角們甚至被P上了八國聯軍的士兵裝束,並且在中國的網友之間迅速擴散。
李忠謙
2021-05-13 14:53
新聞
國際
兩岸
「中國從未主動挑釁,也沒跑到別人家門口!」 戰狼外交惹議 中國副外長樂玉成:禮儀之邦被貼標籤
北京的「戰狼外交」作風近年引起國際社會側目,但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今天說,戰狼外交的說法是被貼標籤,實際上是「中國威脅論」又一翻版,目的是要中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中央社
2020-12-06 16:00
新聞
國際
兩岸
「中國認為川普加速美國衰退」 智庫學者:中共正執行弱化美國策略
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主任伊凡尼納8月曾表示,中國加大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力,且不希望美國總統川普連任成功,不過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中國議題專家杜如松撰文直言,中國認知到川普會加速美國衰退,中共也在執行第3波弱化美國的策略。
簡恒宇
2020-10-13 21: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軍事
科技
「中美關係本質就是競爭,但不會發生戰爭」《日經》專訪閻學通:中國無法挑戰美國,但不排除軍事衝突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艾利森(GrahamAllison)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針對過去5百年的16組新舊強權爭霸進行分析,發現其中12組最後都走向戰爭,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當代的崛起強權(中國)與既有霸權(美國)能否避免一戰,於是成為現代國際關係的重要課題。《日本經濟新聞》為此專訪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他認為處於激烈競爭關係的中美兩國雖不致發生戰爭,但不否認雙方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李忠謙
2020-10-12 19:18
財經
科技
健喬多年韜光養晦有成 獲利開始脫胎換骨
健喬信元(4114)透過不斷的資源整合、各類產品互補及產能稼動率提升,十年來呈現個體財報三大表現,包括營業費用率大幅下降、營業淨利率達近五倍數成長、毛利率維持約40%以上。旗下轉(各)投資公司也呈損益狀況逐漸改善,推使合併營業淨利由負數轉為正數。2020年上半年合併營收14億7,226萬元,較2019年同期12億9,188萬元,合併營收成長13.9%,其中歸屬母公司業主稅後淨利為新台幣4億8,237萬元,EPS達1.92元的高成長表現。
財經中心
2020-08-11 18:29
風生活
世界
鄧小平提倡的「韜光養晦」在中國已不復見?法國媒體人:習近平太集權、太傲慢
法國資深媒體人與作家庫圖希耶在費加洛報專訪中表示,如今的中國已太過自信、傲慢,甚至具威脅性。他說,疫情全球肆虐,中國有重大責任,更不該排除有珍貴抗疫經驗的台灣。
中央社
2020-05-19 10:20
新聞
國際
兩岸
歷史
中共建政70年》背離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廢除中國領導人任期制:習近平的雄心與焦慮
今年十一應該是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檢視集大權於一身以來取得成就的最佳時機。但觀察家認為,當他站在天安門城樓檢閱可能是1949年以來規模最壯觀的遊行隊伍時,其內心也許並不像幾年前修改中國憲法並廢除領導人任期制時那麼信心滿滿。
美國之音
2019-10-01 13:30
新聞
國際
兩岸
中國外交不再韜光養晦》屈冬玉就任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 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綠化「一帶一路」策略
隨著美國拱手讓出國際領導大位,經濟起飛的中國逐步把影響力拓展至各領域,聯合國旗下專責糧食與農業事務的糧農組織日前才換新總幹事,由中國農業農村部前副部長屈冬玉出任,而他先前主導中國「一帶一路」的農業政策,成為糧農組織總幹事後,將力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生態文明」倡議,此為「一帶一路」政治策略一部分。
簡恒宇
2019-08-13 10:28
新聞
國際
兩岸
從「韜光養晦」到「戰狼」 中國外交官炮火隆隆搞錯方向?
「你是個可恥的種族歧視者。而且驚人地無知。」
BBC News 中文
2019-07-17 19: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消失的「中國製造2025」...李克強報告絕口不提,中國走回鄧小平「韜光養晦」老路?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發表「政府工作報告」,談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成長目標、軍費調升的幅度、以及減稅政策等種種規劃。但對於前兩年一再提及的關鍵字:「中國製造2025」,在這場報告中卻不見蹤影。《日經亞洲評論》認為,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的激烈反應,確實對北京當局造成影響—但這場「製造強國夢」,中國真的不敢做了嗎?
李忠謙
2019-03-06 14:41
新聞
國際
兩岸
韜光養晦的「三朝帝師」、還是中共的「理論奴婢」?如履薄冰的中國領導人王滬寧
按照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的小報《環球時報》的說法,當今中國是一個複雜的國家。
美國之音
2017-12-07 09:37
評論
國際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中國國勢衰而不潰 臺灣需要韜光養晦
川普再次語出驚人,在接受霍士新聞(FoxNews)訪問時指,自己日前接聽蔡英文的來電並無不妥,又認為中國在多個議題上對美國的態度不見得合作,質疑國家未來是否應受「一個中國」的政治論述約束。德國多份傳媒表示,川普不按常規出牌,已使中國陷入了防禦一端。美國媒體有見及此,亦開始對之稱讚有加。整件事件來得如此突然,臺灣再度成為國際焦點。
黃樂祈
2016-12-15 06:30
新聞
國際
兩岸
布里辛斯基:美國不能讓中國做中東的旁觀者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14日在華盛頓表示,中國可以在中東問題上給予美國幫助。
BBC News 中文
2015-12-16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