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喬專文:小國大戰略?台灣的國策

小國更需要大戰略。圖為國慶大會,AH-64阿帕契直昇機通過總統府上空。(陳品佑攝)

歷史上,新興的強權,常有領導人物和思想家為國出謀劃策,制定國家長遠的大戰略(grand strategy)。17世紀法國的黎塞留主教(Cardinal Richelieu)集中王權,建構反哈布斯堡聯盟,為路易十四時法國的鼎盛打下基礎。[1]19世紀英國的外相卡蘇里子爵(Lord Castlereagh)於拿破崙戰爭之後力排眾議,在維也納和會中反對過度懲罰法國,而是著重於保持歐洲的權力平衡,使英國成為歐洲政治的關鍵影響力,為大不列顛的全盛時期鋪好道路。[2] 20世紀美國的政府顧問和外交家凱南(George Kennan),構思了「圍堵政策」(containment policy),成為美國遏止蘇聯及共產黨陣營擴張背後的理論基礎;最終美國贏得冷戰,成為世界第一強權。[3] 範例眾多,不及備載。

大戰略的重要性,在於可幫助各國在國內政治的紛紛擾擾和國際政治的瞬息萬變之中,凝聚共識,維持戰略定力,不因一時的低潮而懷憂喪志,也不因短期的利多而氣充志驕。同時,如耶魯大學著名的歷史學家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所言,沒有大戰略,分析國際政治容易「見樹不見林」[4],無法綜觀全局,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不過,只有強權才需要國家大戰略嗎?夾在中美日歐之間,在戰爭陰影之下的台灣,需要有大戰略嗎?要討論這些問題,必須要先清楚定義什麼是大戰略。筆者認為國際關係中的大戰略有三個要素: a) 宏觀的指導原則(general guiding principles);b) 對國際總體現勢的觀察和預測(assess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c) 國家主次目標的排序(priorities)。[5]

第一個要素:宏觀的指導原則

大戰略必須清楚點出和戰攻守,合縱連橫,及國家發展的大方向。換言之,大戰略一定會包括一套宏觀的指導原則[6],幫助國家決定開戰,參加衝突,建立聯盟,專注於國內發展的時機、方式、步驟和手段。中國歷史上,范睢的「遠交近攻」就是一個大戰略的著名範例。范睢是秦王的智囊和顧問。在晉見秦王時,范睢說服秦國不和傳統的競爭對手齊國和楚國爭霸,而是先攻打地緣關係最近的韓魏。時間拉回20世紀,鄧小平的「韜光養晦」認為中國應著重發展經濟,厚植國力,「絕不當頭」,接受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羽毛豐滿後再挑戰美國。而上文所提到凱南的「圍堵政策」,則是認為美國不應在核子時代和蘇聯起釁,而是應一面組建國防安全及經濟聯盟遏止共黨勢力,另一面利用資本主義陣營更為優越的社會經濟實力,以競爭拖垮蘇聯。更進一步說,「圍堵政策」也隱含承認蘇聯對中東歐的控制,不觸犯俄國核心利益的意涵。 (相關報導: 風評:馮世寬的正知正見正覺 更多文章

從以上三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大戰略的幾個特徵。一、大戰略和戰術(tactic)有本質上的不同。大戰略幫助國家決定應不應該做某件事,戰術幫助國家決定應該如何做某件事。「遠交近攻」要求秦國以外交籠絡及軍事威嚇綏靖齊楚,創造沒有後顧之憂、攻打韓魏的有利環境。「韜光養晦」要求中國不和美國衝突。「圍堵政策」要求不和蘇聯直接在軍事上對抗,而是和蘇聯在第三世界爭奪影響力,以軍事經濟手段降低蘇聯共產主義衛星國的影響力和數量。戰術,相較之下,則是打贏一場戰役的計劃;誘敵深入、堅壁清野、迂迴偷襲,都是戰術。戰術是在衝突是必要而不可避免的前提下打勝戰的謀略,而不處理和戰及聯盟問題。邏輯上,戰略先於戰術;沒有戰略,不知敵友和戰,無法討論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