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遠海長航訓練 文章列表
#
遠海長航訓練
約 95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VIP
評論
政治
兩岸
軍事
專欄
大國博弈
名家專欄
陸文浩觀點:我挺加艦過台海嗆共軍,遭三日實彈射擊與警巡
我國防部於2月23日9時許公布,22日6時至23日6時計有共機11架次及共艦6艘、公務船2艘,持續在台灣周邊活動;其中逾越海峽中線進入東部及西南空域11架次共機。
陸文浩
2025-02-24 07:00
VIP
評論
國際
兩岸
軍事
專欄
大國博弈
名家專欄
陸文浩觀點:美法日航母聯演拚場─共軍南艦遠海先發,東艦增兵釣魚台
日本首相石破茂和美國總統川普於台北時間2月7日晚上在華府舉行首次會談,其中雙方將表態反對大陸的海上活動,重申「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釣魚台諸島外,共同聲明還將提及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因此,可預料共軍東部戰區海空兵力未來將就近增兵,配合「聯合戰備警巡」以為領土主權。
陸文浩
2025-02-09 05:5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葉日武觀點:第二塊國防布背後的嚴肅意義
第一塊國防布,出現在馬英九執政時發生的洪仲秋事件中,當時用不透光的黑布,來諷刺軍方那執意掩飾真相,意圖逃避責任的醜態。第二塊國防布則在小英政府時代稍見端倪,日前才因為美國在台協會的定調而徹底坐實,具體形象是一塊朦朧的薄紗,可以看到部分真相,卻無法精準的掌握全局。
葉日武
2024-12-20 06:40
新聞
政治
軍事
揭中共犯台時機多與「台獨分裂」有關 國防部:但解放軍不具全面犯台能力
中共近年對台文攻武嚇力道增強,國防部「2024年中共軍力報告書」揭露9個中共犯台時機評估,其中多項涉及「台獨」議題。不過,國防部也在報告指出,中共解放軍受限於地理環境、登陸載具與後勤能力不足因素,尚未具備全面犯台的作戰能力。
張曜麟
2024-08-30 21:46
VIP
國際
兩岸
軍事
大國博弈
歷史風傳媒》「轟-20」會是解放軍「核三位一體」的最後拼圖嗎?
擁有核武的國家莫不希望追求「核三位一體」(Nucleartriad)的投射能力,五角大廈也將「核三位一體」稱為「美國國家安全的支柱」。具體來說,「核三位一體」就是由陸(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海(彈道飛彈潛艦)、空(戰略轟炸機)隨時發射核武的能力。
李忠謙
2024-03-12 16: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軍事
中國新型偵察機首次現身,監控美日法加四國演習
日本國防部日前發布消息稱,發現一種中國偵察機的新機型飛越太平洋。中國半官方的環球時報引述專家稱,該機很可能對美、日、法、加在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域的聯合軍事演習進行了監偵和情報收集。
德國之聲
2023-06-13 15:00
評論
政治
專欄
蔡壁如觀點:美國內心深處是喜歡賴清德的,但……
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LauraRosenberger)上星期密切與台灣三黨總統參選人接觸與會面,先是與侯友宜放天燈、又與賴清德遊府城,接下來則是在高雄與柯文哲體驗高雄特色。
蔡壁如
2023-06-13 06:30
VIP
政治
調查
軍事
新新聞
從岸邊玩到西太平洋!共軍印太爭霸肌肉年年粗 盤點國軍決戰海域反制作為
近年共機擾台越趨頻繁,我防空識別區西南角,不僅是共軍練兵的重鎮,更是釋放政治訊號的熱區。然而,熱鬧的不只天空,隨著共軍航艦、核動力潛艦、驅逐艦、兩棲攻擊艦等新興兵力陸續成軍,中共從早期只能在沿海活動,到開始具備抵進海峽中線的能力,直至近年開始穿越台海,甚至進入西太平洋;不同的距離代表共軍任務類型、內容的增加,台灣必將承受更複雜的敵情,如何「超前部署」因應,考驗軍方智慧甚鉅。
蘇仲泓
2022-01-11 17:10
VIP
評論
兩岸
軍事
新新聞
專欄
揭仲專欄:2021擾台軍演規模空前,揭露出共軍攻台大戰術
2021年共軍機艦在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較往年大幅增加,光是軍機進入我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就高達961架次,是2020年380架次的2.53倍。
揭仲
2022-01-07 14:40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軍事
專欄
葉日武觀點:共機擾台?挑釁?威嚇?訓練?承認吧,我們缺乏政治智慧!
多年前的一個政論節目當中,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不經意的拋出一個政壇「不能說的秘密」:選民的政治智慧只有小學程度。之所以「不能說」,原因在於說破了這點,就等於承認政客把選民當白癡,認為所謂的民意其實只是任由政客捏圓捏扁,而選民其實只是毫無抗衡之力的傀儡投票部隊。
葉日武
2021-11-13 07:00
VIP
政治
調查
軍事
大國博弈
共軍有多強?國防部盤點中共陸海空戰力 再揭火箭軍巡弋、彈道飛彈綿密火網
國防部日前發布「110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內容針對中共武器籌獲、戰力整備等進行詳盡的分析。文中顯示,在龐大國防預算支持下,共軍戰力持續增強,且以對應台海作戰景況為主,包括兩棲登陸及區域拒止能力,都在其建軍備戰之列,顯然對於兩岸間可能出現的戰爭,是有計畫地執行戰力整建,引發外界擔憂。那麼,共軍目前組建的進度為何?哪些部分仍有不足?
蘇仲泓
2021-09-08 16:30
VIP
政治
調查
軍事
大國博弈
共軍機艦常態擾台藏玄機!國防部曝武力犯台7時機 三棲突擊、斬首作戰並行
國防部日前發布「110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對包含共軍在台海周邊針對性的活動、對台軍事作戰準備,進行詳盡分析。國防部不僅針對共軍機艦擾台態樣作出研判,更指在中共官媒刻意配合下,對岸擴大對台文攻武嚇力度;同時也點出,共軍武力犯台時機的可能前提,以利盡早預判和因應。
蘇仲泓
2021-09-08 16:20
VIP
政治
調查
軍事
新新聞
低調的接敵第一線》海軍日派4偵巡艦護台海 輕量級錦江艦肩負神秘任務
總統蔡英文日前前往海軍131艦隊視導,了解戰備狀況,除聽取簡報,她也登上靠泊在碼頭邊的濟陽級巡防艦「蘭陽艦」(FFG-935)。事實上,蘭陽艦與停泊在後方的成功級巡防艦「岳飛艦」(PFG2-1106)正是待命中的偵巡艦,肩負第一時間應處通過我周邊海域的共艦或不明國籍艦船重任。而這也是蔡登艦慰勉的最大原因,連帶讓承接戰備任務的海軍艦艇罕見曝光。
蘇仲泓
2021-03-18 17:10
新聞
兩岸
軍事
新新聞
揭仲專欄:共軍擾台灰色地帶行為不會減少
二○二○年共軍在台灣周邊的活動大幅增加,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共軍軍機常態化進入我防空識別區的西南角,以及派軍機穿越海峽中線。
揭仲
2021-01-09 17:00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軍事
巧合?美國衛生部長艾薩訪台 中國殲11、殲10越過台海中線
共機又來了!空軍司令部今(10)日下午發布新聞稿表示,上午9時左右,中共殲11、殲10型機短暫踰越海峽中線,我方以廣播告警、偵巡戰機、防空飛彈實施應處。這次的對外說明,也是本月稍早前參謀本部情報參謀次長陳國華調任司令部政戰主任後,空軍首度發布的新聞稿,應處作為提到防空飛彈,更是首次出現。
蘇仲泓
2020-08-10 15:29
新聞
政治
軍事
台灣儼成中美角力戰場?美C-40運輸機現蹤,罕見直接飛越我國領土上空
中美兩國今年以來頻頻派遣軍機、軍艦通過我周邊海空域,台灣形成雙方「角力」戰場,相關情勢在今(9)日又有變化。據了解,一架隸屬美軍的C-40運輸機,上午自日本沖繩起飛後,沿台灣西部上空飛過,罕見飛越我領空,引發高度關注。
蘇仲泓
2020-06-09 12:07
新聞
國際
兩岸
軍事
美國升高對北京軍事壓力!五角大廈:美軍戰力不受疫情影響,持續打擊中國在南海行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4日指出,美軍高層在聲明中警告,中國政府近來利用新冠病毒大流行,在南海採取挑釁行動,趁機推進地緣政治利益。不過美軍也正在加強對中國的軍事壓力,近幾周來美軍太平洋艦隊頻繁出動、B-1B轟炸機繞行巡弋,南海緊張局勢升高。五角大廈強調,美軍雖受到疫情衝擊,但並未減損對中國軍事行動的反應能力。
蔡娪嫣
2020-05-15 17:10
VIP
國際
兩岸
軍事
大國博弈
李忠謙專欄》解放軍「核三位一體」的最後一塊拼圖:年底可能亮相的匿蹤戰略轟炸機「轟-20」
擁有核武的國家莫不希望追求「核三位一體」(Nucleartriad)的投射能力,根據美國五角大廈官網的介紹,「核三位一體」是美國國家安全的支柱,具體來說,就是由陸(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海(彈道飛彈潛艦)、空(戰略轟炸機)隨時發射核武的能力。
李忠謙
2020-05-06 18: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軍事
「武統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解放軍將領警告:中美未分高下前,台灣問題不可能解決
「中美印象」(U.S.-ChinaPerceptionMonitor)網站4日刊出中國空軍少將喬良文章—〈台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他認為目前適逢全球大疫,美國軍力收縮,確實貌似出現「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難得契機。但喬良也指出,中國適逢「千年復興」的機遇,而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在於「中美實力對比」。在中美未分高下之前,台灣問題不可能徹底解決,中國也不可因為「台灣問題」擋住了中國復興的腳步。
李忠謙
2020-05-05 13:58
新聞
國際
兩岸
新冠疫情下的中美台關係》中美航母角力、口罩外交建功—台海情勢的變與不變
新冠肺炎大流行不僅引起全球經濟及社會動蕩,中美在亞洲的新一波外交及軍事角力也趁此展開,美中台三方在疫情爆發期頻頻出招。
BBC News 中文
2020-04-17 10:40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