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價值)論述不足台灣史4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縮影。台灣因位於東亞中心點,不但產生漢人移民文化,也於1624年至1662年間的歐洲強權侵入,接收了以荷蘭為主的歐洲文化。1662年起,連同鄭成功政權與大清帝國政權,台灣接收了230年之久的河洛人及客畬、滿韃等東亞移民文化,扮演了開墾台灣角色,並引進以河洛文化為主的移民文化。使原本居住於台灣各地平原區的平埔族逐漸被同化,最終於20世紀初幾近消失。而河洛文化,也涵蓋台灣所有食衣住行生活習慣及宗教文學等。如台灣的節慶禮俗文化也在此階段深深受來自河洛文化影響。新正、端午節、中秋節於此階段變成台灣三大節慶,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等河洛人傳統節日,在台灣民間也有漸趨發展相同或帶有特色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演進形成多項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東港迎王、頭城搶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