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文章列表
#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約 57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風生活
即時
全球研究半世紀…台灣「獨創1詞」震撼登上國際!未來這些人有救了
你是否曾因運動、久坐勞累而感到「痠痛」?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感受,如今被台灣研究團隊重新定義。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團隊在國科會與中研院支持下,揭示「痠」與「痛」其實源於截然不同的神經系統,徹底顛覆過去50年神經科學對於「痠痛」的理解。
林瑩真
2025-04-17 16:00
評論
國內
風書房
專欄
科技
吳成文專文:一部科學成長的競爭史─吳妍華的驚異之旅
翻閱《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腦海中像有一幕幕鮮活的相片閃過,她那一向劍及履及、勇往直前、自律不苟的特質就在我的回憶圖庫中。一位女性科學人要在臺灣、甚而世界的學術舞臺上爭得地位,尤為不易,尤其是上一世紀,年輕的女性科學研究者在男尊女弱的臺灣學術環境中嶄露頭角,當然更為艱難。這樣的學術環境是我與吳妍華初識的開始,但是當時的我並不認識她。
吳成文
2025-01-19 05:50
新聞
國內
防「米酵菌酸」進入台灣生態鏈 何美鄉曝在中國已落地生根:從進口食品調查
寶林茶室中毒案陸續傳出死訊,對於死者的檢體中被驗出造成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29)日受訪時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生長環境比較普通,主要存在植物、土壤等自然環境中,但只要潮濕溫暖就會滋生、產生毒素,呼籲應盡快找到來源,避免該菌種進入台灣植物鏈、生態鏈落地生根。
蔡翌暄
2024-03-30 08:30
評論
國內
專欄
點教育》致李遠哲之五:中研院在穩定「向下沉淪」
中央研究院(中研院)是直屬中華民國總統府的「學術研究最高機關」,其院長是與「五院」院長平行的特任官,副院長的職等為14級,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而任職於其中的公務員,職等都比在大學任職者高兩級。至於中研院研究員的學術研究費,本就較大學教授為高;自從訂定了「特聘研究員」的研究獎助費制度後,更有許多人領取高薪。[1]
諄筆群
2023-06-19 05:50
風生活
國內
腸病毒71型疫苗最快7月自費接種!專家:兒童出現4症狀,須立即送醫
台灣正處腸病毒流行期,其中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5歲以下幼兒是重症高危險群。衛生福利部5月底將召開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自費國產疫苗最快7月開打。
中央社
2023-05-20 05:12
風生活
健康
新冠肺炎》有效預防重症!醫師曝維生素D神奇效果,解密提升免疫力的關鍵
西班牙巴塞隆納有一家醫院(HospitaldelMar)把新冠病人分成實驗組(447人)與對照組(391人),所有病患除了接受當時醫療體系可以提供的最適當療法之外,實驗組還多添加了一個口服療方。
商周出版
2022-12-30 17:00
評論
國內
財經
專欄
科技
謝錦芳專欄:都是基因惹得禍?
新冠疫情期間,人人接種疫苗,為何有人接種後沒事,有人卻不舒服,也有人爆發嚴重併發症;為何有的家族容易中風,有的家族容易罹患肺癌?這可能都和基因有關。
謝錦芳
2022-08-21 14:4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重磅專訪
經濟
重磅專訪2》為何台灣解封速度落後國際?郭沛恩:缺乏勇氣科學防疫
新冠Omicron變種病毒4月大舉入侵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決定讓餐廳維持正常營運,中研院院士、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沛恩指出,「這個決定我相當支持,這顯示主管機關接受,與病毒共存;此時,其他法規限制就失去作用。」「相較於兩年半前,現在疫情完全改觀,所有法規限制的理由都不存在了。」
謝錦芳
2022-08-08 17:40
VIP
國內
科技
重磅專訪
重磅專訪3》台灣文化不利科學?郭沛恩:太禮貌,想法不同也不說
在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延攬下,專研人類遺傳學、基因組學的郭沛恩來台擔任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來台4年多,他以科學家的理性比較台美的文化差異,發現台灣年輕人不太敢表達不同意見,感慨台灣的制度缺乏彈性。他期許年輕人要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行動,也期盼台灣的制度更有彈性,以利科學研究,讓台灣變得更好。
謝錦芳
2022-08-08 17:40
VIP
國內
科技
重磅專訪
經濟
重磅專訪1》永不生病不是夢?郭沛恩團隊領先全球 靠基因「預測疾病」
國際巨星安潔莉娜.裘莉基於家族乳癌病史,多年前切除乳房,排除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成為「精準醫療」知名案例。中研院院士、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沛恩率領團隊專研華人基因,進行疾病預測,已跨越50萬人里程碑,領先全球。郭沛恩表示,「精準醫療可預測人們未來罹患癌症、心臟病的可能性,提供促進健康的方法,達到精準健康的目標。」
謝錦芳
2022-08-08 17:30
新聞
國內
真有無敵星星?何美鄉提2條件「摘星」:無法否認群體免疫效果的存在
確診者復原後「無敵星星」近來成為討論議題,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今(22)日在臉書貼文詳解主流COVID-19變異株為何會一直被取代等概念,強調無敵星星就是接種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
中央社
2022-06-22 22:10
新聞
國內
BA.4、BA.5「致病力狂增」躲不過了?專家曝「1招」無懼大流行
Omicron變異株BA.4、BA.5襲來,有報導稱變異株致病力、傳染力更強,再次掀起國內部分民眾恐慌。針對如何應對BA.4、BA.5流行,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20日發文指出,在醫療量能並未特別不足的情況下,應對方式就是「不需要有特別作為」,這樣不止會做很多白工、將疫情拉得更長,甚至可能拖累國內部分產業,原因就是變種病毒的致病性其實沒特別強。
陳煜
2022-06-21 20:24
風生活
健康
新冠肺炎》確診後留下喘、失眠後遺症!6大QA看懂「長新冠」症狀有哪些,4大高風險族群要小心
隨著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染疫人數增加,有不少民眾康復後仍留下後遺症,像是容易喘不過氣、疲勞等,「新冠長期症狀」(以下簡稱長新冠)開始受到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目前全台長新冠門診收案者約百逾例,比例偏低。不過,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有不同看法。
劉潔謙
2022-06-21 18:54
新聞
國內
何美鄉預言「疫情高峰」不會來了!曲線圖曝光:7縣市已過單日頂峰
衛福部日前預估,本土疫情5月中旬進入高峰,單日新增確診「上看10萬例」,然而自19日新增9萬331例後,整體出現緩降趨勢,原因眾說紛紜,有篩檢量能不足、黑數、高峰延後等猜測。對此,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24日指出,以目前趨勢來看,「不會有高峰,只有高原。」
陳煜
2022-05-25 19:01
風生活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何時到高峰?專家1張數據圖分析:確診暴衝上揚機會不大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何時到高峰引關注,專家昨(24)日說,北北基桃等縣市已達其每日最高確診人數,剩餘單日確診人數未達頂的地區人口密度都較低,研判每日確診數暴衝上揚機會不大。
中央社
2022-05-25 17:14
新聞
政治
疫情爆發柯文哲、侯友宜誰聲量高?民進黨人士:藍營這人單日聲量最高
隨著本土疫情升溫,政治人物聲量也有高低,根據民進黨內部大數據觀測,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在超商可以取得後,綠營陸續推出確診民進黨公職經驗分享影片,並且邀請台大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等專家學者向民眾喊話,加上前副總統陳建仁親拍影片解構疫情未來發展,綠營的步調逐趨穩定。不過,藍營因桃園市長提名等內部爭議,聲量未能集中火力反而內亂。白營部分,台北市長柯文哲努力拉抬副市長黃珊珊的聲勢,不過黃珊珊在疫情期間總聲量僅柯文哲的6分之1。
黃信維
2022-05-23 00:27
新聞
地方新聞
台北
防疫有一套 億光新產品抑菌率高達99.9%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大眾待在室內的時間變多了,相對地,對於生活空間中的殺菌防護也越趨重視,針對疫情後的生活型態,億光電子開發一系列UVCLED(275nm)紫外線產品,搭配億光UVCLED封裝專利技術,經由SGS第三方實驗室測試認證,抑菌率高達99.9%。
陳又嘉
2022-05-18 22:38
新聞
國內
防疫黑數潛藏社區?何美鄉分享3個台北人故事:這些是好的黑數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已連續6天確診數都在6萬多徘徊,不少人懷疑是否是因PCR量能不足,導致有確診者無法被檢驗出來,恐有疫情黑數。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16日分享3個台北人故事並表示,部分民眾曾與確診者接觸,但因無症狀或輕症,沒有進行PCR篩檢,卻落實自我隔離,不占用醫療資源,這些人會被她歸類為「好的黑數」。
蔡佩珈
2022-05-18 04:34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謝錦芳專欄:對付Omicron 開放勝於圍堵 中研院士郭沛恩剴切建言
新冠Omicron變種病毒入侵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台灣還能沿用舊的防疫政策嗎?入境旅客還要大費周章檢測與隔離嗎?無症狀者有必要搶購快篩試劑嗎?中研院院士、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沛恩日前寫一封信,透過前副總統陳建仁,向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建言,「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公衛政策應與時俱進,取消現行防疫措施包括確診者隔離、學校/工廠/辦公室關閉、入境旅客檢測與隔離等規定,把資源用在保護免疫力較低的老人與慢性病患者,降低重症住院率與死亡率。」
謝錦芳
2022-05-08 14:40
新聞
國內
兒童打疫苗利大於弊?何美鄉曝美國最新數據 接種者住院率直接砍半
國內本土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大增,有家長也開始考慮讓小孩接種疫苗。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於臉書公布最新(4月19日)美國5至11歲兒童,在Omicron病毒流行期間的住院率,結果顯示,每10萬名接種疫苗的5至11歲兒童的住院率為9.2人,而每10萬未接種疫苗的兒童,住院率為19.1人,接種疫苗的效益之一是住院率從19.1人減少了10個人。
風傳媒綜合報導
2022-04-22 01:24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