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腦海中像有一幕幕鮮活的相片閃過,她那一向劍及履及、勇往直前、自律不苟的特質就在我的回憶圖庫中。一位女性科學人要在臺灣、甚而世界的學術舞臺上爭得地位,尤為不易,尤其是上一世紀,年輕的女性科學研究者在男尊女弱的臺灣學術環境中嶄露頭角,當然更為艱難。這樣的學術環境是我與吳妍華初識的開始,但是當時的我並不認識她。
傳記中,詳實地記述了吳妍華的學術歷程以及她擔任兩所國立大學校長,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篳路藍縷及開創新猷的精彩回顧,筆力之下高潮迭起,觀來興味無限,而我倒是想以補遺學術環境曾經的背景,為這一本傳記織就她孜孜耕耘的足跡。巧得是,我常因緣際會地參與其間。
在實驗室裡和學生一起討論實驗,是吳妍華最喜歡的事。(陽明交大出版社提供)
自公正的學術審查中脫穎而出
書中提及吳妍華奪得國科會科學獎:國科會將申請案件送往國外,由幾位院士以及知名的科學家進行複審。那時我在國外負責複審事宜,當我接獲審查案件之際,發現原本臺灣的初審結果,排在得獎名單上的均是在臺灣具資深行政職的男性,亦即審查案件揭露了申請人職位、姓名以及性別等差異。
我覺得這不是一個正確的學術審查方式,因為嚴謹的科學審查並不區分性別以及職位,何況還有申請人的姓名。所以我建議審查委員,這一次審查遮蓋申請人背景資訊,由國外的學者重新審查。結果吳妍華由原本的倒數第二,往前卓升為第二名,國外學者的審查翻轉了初審的結果。這是臺灣第一次真正以學術良窳為標準,讓優秀學者出列的審查開創,吳妍華的得獎,也算開了以學術為競爭標準的第一槍,我們國外的學者因時順勢地帶領了這一個浪潮。
如前所言,當時我並不認識吳妍華,但自此對吳妍華的研究饒有印象。後來我回國,在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擔任尚未成所的籌備處主任,吳妍華前來道謝,原來她已經知道了國科會科學獎的得獎始末。初見吳妍華即感覺出她對學術研究的熱忱,而個性認真卻直爽不阿的特質,也令我眼目一亮。
對期待提升臺灣生科研究能力的我來說,對學術環境的關注,自不能假手他人。我單刀直入地詢問吳妍華,在臺灣做研究有何實際的困難?吳妍華回覆,臺灣要發表論文不容易,學術期刊往往要出刊六個月後才能到研究者的手中,因為資訊慢,臺灣的學術論文時常遭致退件。
學術期刊的延滯,與政府執行採購的過程有關,當時我即前往國科會敦促其改善,祈使學術資訊得以暢通無礙,以嘉惠國內學者,當然這個現象今日早已排除,藉此說明,意在還原上世紀科學研究者在國際競爭上的難度。
自我要求嚴格,努力不懈
論文時常被退件的因素也在於論文的撰寫能力仍須改進,吳妍華道出了另一個問題,這牽涉英文書寫以及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的關鍵障礙。我回覆吳妍華,建議她將要投稿的學術論文讓我先看一下,以提供實際協助。之後吳妍華將未發表的學術論文先交予我,我修改之後,讓她重寫。這樣來回幾篇論文,吳妍華進步得非常快,論文發表的質量遽增,說明她一絲不懈地努力與期許獨立成長的人格特質,之後,已經可以駕馭學術論文撰寫的要領了。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藝術、現代性與政治共同體
|
更多文章
)
另一個有關教育部吳妍華學術獎的故事,也與前述的故事相似,巧的是我又在評審委員之列。陽明大學提交吳妍華為教育部競爭學術獎,但在審查會議中,來自另一所國立大學的某些審查委員表示,得獎的順序已經排好了,連明年度的得獎人是誰居然也出列了,因為均是該校的資深行政職長官。
當時我還頂著歸國學人的帽子,說話也許有幾分影響力。我認為審查不可以私下分配得獎獎項,尤其是掌管學術界最高的教育主責機構,遂建議將所有申請人的資訊全部隱藏起來,必須重新審查一次。或許因為我在國外多年,也擔任過國際上重要學術單位的審查人,我的堅持,大家只能同意。
在喬治城大學做博士後時期,依有身孕的吳妍華(右二)與李育德(右一)和妹妹吳芳華(左一)合影。(陽明交大出版社提供)
學術獎項接二連三,登上研究登峰
審查的結果出爐,來自陽明的張仲明與吳妍華前後得到教育部的最高榮譽學術獎,陽明的學術能力打破當時臺大獨尊的態勢。學術能力擴衍並且並不獨厚特定的學術機構,是臺灣學術能力往下扎根的好現象,在這一條重塑臺灣學術環境的路徑上,我因緣際會地參與其中,但巧的是兩次翻轉均是吳妍華出列,這足以說明出她紮實的學術功力。
吳妍華下一個學術顛峰為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我為院士會議中選舉新科院士生物組的召集人。我回臺灣的目的,為的是提升臺灣本土生命科學的競爭力,念茲在茲為孕育臺灣的新秀進入科學舞臺,讓臺灣以學術能力在世界發揚光大。吳妍華在臺灣二十年的學術生涯,以對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研究具有卓越與原創貢獻,學術研究的成績斐然。不過當年的院士競爭名單中,在同一研究領域中尚有其他競爭者,而每一年相似領域的學者不容易同時出列,這是選舉現象使然。
那時陳定信院士尚在世,而陳院士也是我極力支持當選的本土學者,原因在於我感念臺灣學術資源有限,學者的研究環境不如西方先進國家,本土的卓越學術研究者必須獲致當有的肯定。那一年,他原本支持另一位亦是非常優秀的年輕學人,我與陳定信院士商議,為避免同一領域有相似的競爭者,若以兩人相較,吳妍華資歷較深、又涉獵的肝炎研究範疇廣闊,也許是出線的好時機,陳定信院士亦表認同。所以當年吳妍華在第一輪投票即獲得國內外院士的一致支持,當選院士。
以上是吳妍華的學術紀實,書中雖已有陳述,但我呈現昔日一位女性研究者在傳統學術文化甚而社會男女未必平等之下,要打出一片天的不容易,所幸她也在眾志成城下達標了。
羅時成、丁令白、吳妍華(左一至左三)是B肝研究「陽明五人小組」成員。(陽明交大出版社提供)
峰迴路轉,進入學術行政的第一位國立大學女性校長
之後就是吳妍華擔任臺灣第一位國立大學女性校長的故事了。當時吳妍華為陽明大學推出的校長候選人,而李文華院士亦有意回臺,我忝為遴選委員會一員。因為李文華希望回臺,吳妍華心在學術研究,故而率先退出遴選,於是遴選委員會建議由李文華擔任校長。教育部便發布李文華院士為新任的陽明大學校長。意外的是,李文華因故無法就任,曾志朗部長焦急異常,跟我商議如何解決困局。
李文華以優異的學術研究回來競選,吳妍華為校內推薦的候選人,本就是一位絕佳的校長人選,只是吳妍華期待回到她最愛的研究,故將重責大任交出。我對部長說,重新遴選曠日廢時,莫若力勸吳妍華不要退出,由她繼任陽明校長,就是不二選擇了。曾志朗便將說服吳妍華接任校長的重責大任交給了我。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藝術、現代性與政治共同體
|
更多文章
)
我與吳妍華有多年的學術交集,熟知她是一個有原則並有定見的學者,是不容易撼動的;何況她已經是豁達大度地謙讓校長乙職,企盼回到實驗室,擔當校長的諸多行政事務,一定會侵蝕她學術研究的時間,要說服她真是難上加難。
我費了諸多唇舌,才讓吳妍華願意接任陽明校長,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吳妍華深愛培養她一路在學術上成長的陽明大學,她也期待有能力與機會培育新生代的科學人。
耿直校長,任內的幾場驚異之旅
對她而言,擔任校長才是學術生涯的大轉折。果不其然,學術行政成為她日後在臺灣學術舞臺的另一個耀眼亮點,這一場校長驚異之旅,從陽明到日後的交通大學,甚而是臺聯大等,吳妍華展現了她卓具遠見的行政長才,其諸多建樹在書中均有敘述,故此不再贅言,但下一段小小插曲則是值得一錄。
臺灣歷經政黨輪替,新政府的官僚倫理與文化更迭,吳妍華就經歷了一段不知如何回應的事件:當時陽明護理學院遴選新院長,學校啟動遴選,並已選舉出新任的院長學者。就在此時,吳妍華接獲總統府電話訊息,表示總統夫人推薦一位護理學院院長的人選;但奇怪的是,另一通電話訊息卻是總統的關切,並且是不同的建議名單。
學術獨立於政治之外,是學人的堅持,吳妍華甚為苦惱,不知如何處理,遂以電話跟我商議。她當然不認同府方的作為,但是必須要有適切的回應以解燃眉之急。我還記得那一段對話:
「妳馬上公布,同一時間回覆給總統府說,因為學校的新聞稿已經發布新任院長了,只得婉謝府方的建議與關切。」我提出了解套的方法。
這段往事看得出政黨輪替之後,新政府在執政學習過程中的曲折,書中也披露了有關「三校兩院」以及「新竹生醫園區」起落跌宕的過往,那麼,府方對於大學學院人選的參議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段插曲鮮為人知,政壇遞嬗是民主政治必然,政治人物來去浮移,但是學術的價值卻必須建立在真確的科學基礎上,這一場短短的意外經驗,對直來直往的吳妍華的確是小小的考驗。
若了解吳妍華的特質,書中所載當年太陽花學運的風波,吳妍華的處理就更令人寬諒與接受,她在夜半自己書寫爭議的始末以及失言的過程,真實地展露了科學人回歸真況且不文過的精神,所以雖有小小的誤解,卻讓他人更了解真實至性的吳妍華。
吳妍華和實驗室「徒子們」開心合影。(陽明交大出版社提供)
以臺灣的學術成長為樂
這一本傳記,是吳妍華具體而微的學術生命縮影,她的人格養成自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模塑,而學術的成就則是勇往直前的堅持與挑戰,其學術行政的建樹為以一位學人之心擺渡回饋,深知必須為團體,無論是傳道授業進行研究的老師、或是莘莘學子的求知養成,來創造更好的學術環境。她一步一腳印,一點一滴地努力,絕不馬虎地深耕與栽植。她的成就有目共睹。
當年我回臺灣,最大的心願是培育臺灣的年輕學者能站在世界的學術高度上,若是以吳妍華為例,她是成功的。但《 求真無私》書中也點出現下臺灣學術環境培育高級人才的危機,只能說臺灣的學術政策依然是搖擺的風向球,讓人憂心。而我們這一代的科學人所能傳承的經驗與過往,堪稱為一部臺灣科學成長的競爭史。二○一○年吳妍華在我推薦下榮獲吳健雄學術基金會的臺灣傑出女性科學家獎,觀其學術生涯孜勤拓墾,不息不輟,她的得獎實至名歸。我希望有更多相似吳妍華的科學人在學術競爭的舞臺上挺立(不僅於女性,男性也當奮發圖強),因樂為之序。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藝術、現代性與政治共同體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本文選自《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吳妍華口述,王彩鸝著,陽明交大出版社)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