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研究半世紀…台灣「獨創1詞」震撼登上國際!未來這些人有救了

「痠痛」概念被台灣帶上國際。(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你是否曾因運動、久坐勞累而感到「痠痛」?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感受,如今被台灣研究團隊重新定義。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團隊在國科會與中研院支持下,揭示「痠」與「痛」其實源於截然不同的神經系統,徹底顛覆過去50年神經科學對於「痠痛」的理解。

「痠」不是「痛」!台灣首創「痠覺」概念登國際期刊

台灣研究團隊對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以台語「痠」的羅馬拼音「Sng」為名,首創「Sngception(痠覺)」一詞

研究團隊指出,誘發痠感的並非以往認定的痛覺神經(nociceptors),而是來自本體感覺神經(proprioceptive neurons),亦即掌控肌肉與關節動作、姿態與平衡的神經系統。當組織因發炎或酸化,將刺激本體感覺神經而產生「痠」的感覺,而非「痛」

台灣研究促發新名詞「Sngception」

在華語中,「痠痛」是普遍的日常語彙,但在英語、法語、德語等西方語系中,肌肉與骨骼的痠痛感幾乎都被統一歸類為「pain(痛)」,並未區分「痠」與「痛」的差異。因此長年以來,國際醫學界對肌肉骨骼痠痛的研究分類相當有限。

「Sngception」的命名與發表,不僅是一項神經醫學上的突破,也揭示語言結構與感知經驗的關聯。台灣團隊藉由這項具文化根基的命名,成功將漢語系中獨有的「痠」感,首次納入國際醫學辭典體系

國科會指出,這個源自台灣的概念有望成為全球新興神經科學領域的標準術語。這項成果也獲得英國、美國與德國學者的高度肯定,未來台灣可望在痠覺研究領域取得學術話語權與主導地位。

痠覺醫學啟動 台灣率先導入臨床應用

研究指出,在台灣,肌肉骨骼痠痛已成為健保支出最高的慢性疾病項目之一。根據統計,止痛藥乙醯胺酚的使用人數高達898萬人,排名第一,顯示長期「治痛不治痠」的狀況,造成鉅額無效支出。

隨著「痠覺」概念的確立,未來止痠藥物的開發將更具針對性。目前包括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醫療機構,已率先在門診導入痠覺量表,幫助醫師更精準地區分痠與痛,提升診斷準確度與對症治療效果。 (相關報導: 台灣這東西「全世界首創」1功能震驚外國人:早知道不丟了! 更多文章

「痠」與「痛」的感知差異,在醫學上花了半個世紀才真正理解這一神經機制。如今,「Sngception」展現了台灣在跨領域整合與醫學創新上的潛力與領導力,這項由台灣主導、融合語言學與醫學神經科學的創新,不僅打破學術疆界,也為全球慢性痠痛的治療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