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英文文獻中,稱華人食用的燕窩為“birds’nest”、“ediblebirds’nest”或“swiftlets’nest”。在華人圈的飲食文化中,燕窩被視為一種珍饈,一般來說沒有太大的疑義。當然,現代智慧型(“eatsmart”)或者說反思型(“eatconscientiously”)的消費者,對於燕窩不乏質疑的聲音。但是隨著中國國內人民消費力的提升,燕窩的市場更加蓬勃發展,也是明顯可見的趨勢。可想而知,燕窩不是常民的飲食中的大宗食品。但是,海內外凡是華人,即便沒有見過或吃過燕窩,絕大多數的人聽到「燕窩」兩字,大概都會油然生出敬意與嚮往。要說在中國飲食文化的象徵位階上,燕窩居於拔尖的地位,絕不為過。在想像中,燕窩往往伴隨著宮廷、豪門、奢宴、異國與神祕的意象。人們對於詳細的情形可能不甚了了,但多半模糊的知道:燕窩背後隱藏著很大的「功夫」,包括燕子的功夫、人的功夫和錢的功夫:燕子「嘔心瀝血」地築巢,「南洋土著」冒著生命危險攀高採收,然後中間商上山下海取得貨源,層層轉銷,最後才能由富裕的消費者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