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經濟崩潰、信心盡失:德國為何從模範生走向衰落?

2025年2月23日,隸屬社民黨的總理蕭爾茨確定成為德國戰後最短命的領導人。(美聯社)

十年前,德國還是一個模範國家。

那時,德國經濟不僅經受住了中國崛起的考驗,而且還在之後蓬勃發展。在全球政府債務居高不下的環境下,德國平衡的公共財政脫穎而出。當英國和美國的議員們陷入文化戰爭時,德國政界人士仍在實踐妥協的藝術。

如今,德國已從典範淪落為棄兒。其經濟模式失靈、自信心崩潰,政治格局也四分五裂。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這個歐洲昔日的成長引擎已連續兩年萎縮,自新冠疫情以來實現的所有復甦成果都喪失殆盡。同期,德國製造業產出下降了約10%,在成本上升和出口下降的夾縫中求生存的德國企業每月裁員數千人。23日迎來新一屆議會選舉,屆時極右翼政黨的席位可能會成長一倍,分裂的中間派可能難以組建穩定的政府。

有一些外部因素造成了這種困境,比如烏俄戰爭、美國的保護主義以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

然而,一些分析師、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是德國政府應對不力。原因就在於保守主義,這裡保守主義的定義並非指政治意識形態,而是指傾向於維持現狀而非改變、傾向被動反應而不是主動行動、傾向謹慎而非冒險。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帶來的弊端。歷史學家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說,只要德國經濟還在成長,挺過金融危機和歐元區債務危機,就不會有糾正路線的壓力。賈頓艾許著有《家園》(Homelands)一書,該書講述了過去50年的歐洲歷史。

「德國是最後一個醒悟的國家,因為他們曾經做得最好,」他說。「這是對政治、商業以及某種程度上知識精英的批評,因為他們的職責本應是展望未來,預見即將到來的挑戰。」

一場能源危機的產生

德國曾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先驅。25年前,德國頒布了第一部宏大的可再生能源法,目標是到2045年實現溫室氣體中和,比大多數其他國家都要早。

鮮為人知的是,德國在這方面成效甚微。據德國政府稱,雖然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準下降60%,但當年的大幅下降是源於經濟衰退。根據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的數據,如今,德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全球和歐盟的平均水準,高於英國和法國,僅略低於中國。此外,根據歐盟官方統計數據,2024年上半年,德國家庭支付的電價是歐盟最高的。

之所以有這種喜憂參半的結果,原因之一是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決定加快推進逐步淘汰核能的計劃。這意味著,在加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力度的同時,德國需要更多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和俄羅斯天然氣。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全球戰爭加劇,僱傭兵市場大爆發!誰在出錢、誰在賣命? 更多文章

美國和歐洲盟友曾警告德國,它過於依賴俄羅斯。然而,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時,梅克爾並沒有採取行動改變現狀。後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其他地區並開始限制天然氣供應,導致價格飆升並迫使柏林方面重啟閒置的燃煤電廠,梅克爾的繼任者蕭爾茨(Olaf Scholz)也同樣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