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新加坡模式 文章列表
#
新加坡模式
約 58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VIP
評論
國際
國內
財經
專欄
商業
名家專欄
政經解密
李堅明觀點:台灣應輸出減碳影響力
面對2023年與2024年背靠背(backtoback)的近12萬年來歷史高溫,聯合國於亞塞拜然巴庫(Baku)舉行的第29屆氣候大會(簡稱COP29)呼籲全球應以跑百米的速度遵行1.5oC減排路徑,2030年減排43%及2035年減排60%(相較2019年排放水準)。同時,也通過《巴黎協定》第6條(Article6)新碳市場規則,開起國際減量合作契機,助力國家雄心「自定減量貢獻」(NationallyDeterminedContributions,NDCs)的實踐。
李堅明
2025-03-26 05:50
新聞
國際
財經
經濟
「人人買得起」的新加坡住房神話不再?人口膨脹、轉售市場蓬勃,星國公共住房面臨挑戰
根據瑞士寶盛集團(JuliusBaer),新加坡是全球房價最高的三個城市之一,同時美國房地產顧問機構Demographia卻指出,新加坡也是全球住房價格最親民的城市之一。這個國家令人困惑的房市源於建屋發展局的規劃,建屋發展局成立於1960年,旨在改善人口擁擠及房屋短缺的狀況,它取得巨大成功:新加坡住宅自有率超過90%,是全球最高,也降低青年購買房產的門檻,提供有補助、妥善維護的公共住宅。
劉俞妗
2025-03-06 08:51
VIP
評論
國內
財經
專欄
名家專欄
政經解密
謝明華觀點:台灣如何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要在競爭激烈的產業中實現「彎道超車」,開發下一世代的創新產品是關鍵。歷史上,我們可以從幾個成功案例中見證這一點:
謝明華
2025-03-06 05:50
風生活
財經
房地產
季凡觀點:臺灣房價所得比首降四小龍之末
2025年,根據國際 NUMBEO 的房價所得比資料,臺灣的房價所得比為21.3,與2011年至2025年長期平均值20.3相比,差距不大。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是該評比15年來首次顯示,臺灣在亞洲四小龍中處於相對最低的位置。今年的數據顯示,其次是南韓(22.2)、新加坡(23.2),而香港則以29.1位居最高。(延伸閱讀:季凡觀點:2024年臺灣「房價所得比」再創低點!)
季凡
2025-01-06 19:11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風書房
歷史
專欄
高敬文專文:台灣和新加坡模式都不適用─中國轉型的取徑
我們要意識到,中共政權不太可能選擇臺灣的民主化路徑,也不太可能擁抱新加坡的半民主化政體。
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
2024-07-02 07:00
新聞
國際
讓「新加坡模式」繼續偉大?新總理黃循財將傾聽多元聲音、完善社會安全網
在位20年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在15日晚間交棒,由副總理黃循財宣誓就任為新總理,他將面臨在前任基礎上繼續維持新加坡繁榮發展的挑戰。
蔡娪嫣
2024-05-15 17:37
評論
國際
兩岸
風書房
從「向前看」到「向錢看」─貧富差距下的統治危機:《再飄零》選摘(1)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為兩位作者的對談錄,內容橫跨古今中外,立足本土,讓讀者身處瑣碎、繁複的世事,還能追尋更澄明的心靈。
陶國璋
2023-11-02 05:10
VIP
評論
兩岸
財經
專欄
大國博弈
名家專欄
吳鯤鵬專欄:地產巨頭三連爆,中共能走出王朝周期率嗎?
在經歷了四十年喧囂浮躁的高位增長之後,中國經濟目前可謂跌到谷底,並且有萬劫不復之勢,進入八月以來,從號稱宇宙第一大房企的碧桂園、「大到不能倒」的恒大到身為國企的遠洋地產,再到中國最一般的普通民眾,沒一個日子是好過的。
吳鯤鵬
2023-08-31 07:10
評論
國際
風書房
專欄
林韋地專文:市場經濟向左走─新加坡醫療體系與管治模式
新加坡在對抗Covid疫情期間展現驚人的韌性和典型的務實主義風格,從初期的嚴控清零,到以最快速率完成高疫苗接種覆蓋,轉為與病毒共存模式,成為亞洲最快與西方接軌開放邊境和放寬防疫措施的經濟體,同時維持非常低的死亡人數和死亡率。
林韋地
2023-06-25 07:10
評論
國際
風書房
專欄
鄺健銘專文:政府能不能包辦生老病死?從政治與歷史角度解構新加坡醫療體系
近代政府包攬民眾生老病死之事務,藉此集中權力。在此脈絡之下,醫療制度發展之優劣,並非僅為醫護人員所熟知與所能駕馭的專業技術問題,這其實也是能夠牽動民眾情緒,乃至影響政權管治認受性的政治問題。在中國,醫療費用隨醫療體系改革而急劇上升,致令民怨載道,繼而被形容為「新三座大山」之首。經濟預測顧問公司TSLombard首席中國經濟研究員格林(RoryGreen)在二〇二一年底預測,於習近平「共同富裕」新政之下,醫療保健業將會受當局整頓。
鄺健銘
2023-06-24 05:50
評論
政治
專欄
VIP
政經解密
林庭瑤專欄:絕不疑美的賴神,為何反遭美國質疑?
賴清德主掌的民進黨,徵召李正皓、雞排妹出征立委選舉,被黨內同志罵到臭頭。賴清德剛愎自用犯的錯,不只在提名作業,在國際事務層面,更是不知凡幾。賴清德談兩岸是「兄弟之邦」遭各方圍剿,被獨派幹譙到無力,北京痛批偽善,連美國也在懷疑賴神,憂心他成為戰爭總統。
林庭瑤
2023-05-27 06:40
VIP
評論
政治
兩岸
專欄
政經解密
林庭瑤專欄:賴清德「台海說」VS.侯友宜「杯水論」
總統大選前的兩岸論述爭相出籠,新北市長侯友宜談及兩岸議題時說,形容中華民國是「杯子」,台灣則是「水」,彼此共生,若無國家安全,杯破則水覆。綠營嘲諷侯友宜是韓國瑜的草包2.0版,時代力量主張不要「杯從中來」。然而,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拋出的「台海說」,就比侯友宜的「杯水論」來得高明?
林庭瑤
2023-04-29 14:40
評論
國際
風書房
歷史
專欄
葉添博專文:尋找第四位總理—李光耀之後,行動黨還能生存嗎?
在這世上,哪裡還可以找到這樣的一個領導層交替制度?候選人是從數據庫中發掘、受邀請參加茶會、被國內最有權勢者殷勤地拉攏,再經過嚴格的心理測試,勉強地加入政治,再被精心栽培成部長。
葉添博
2023-02-27 15:00
評論
國際
兩岸
風書房
歷史
專欄
鄺健銘專文:也是「一黨專政」,為什麼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形象這麼不同?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1954年,從1959年起開始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一黨專政」﹑「一黨獨大」向來多是負面言辭,論者總會聯想起全球之中的不同共產政權。但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治下的國家發展不斷受好評。
鄺健銘
2023-02-26 15:10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房地產
蔡壁如觀點:台灣的房價、居住的正義?!
年輕的選票應該就是這樣流失的吧!幫助青年買房,不如提高青年的薪水、逐步合理房價、健全租屋市場,否則,再多的補貼,也只是肥了建商、富了房東,哪來的居住正義?
蔡壁如
2023-02-15 14:40
風生活
今日新增16002例確診、22例死亡!醫師見餐廳內用1狀況秒戴口罩,預測這時間點才能完全不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宣布有本土確診16002例,境外移入32例,總共16034例確診(包含22例死亡)。確診人數中,新北市2492例,臺中市2157例,高雄市2008例,桃園市1588例,臺北市1336例,臺南市1314例,彰化縣1029例,屏東縣524例,新竹縣498例,雲林縣465例,苗栗縣440例,新竹市438例,嘉義縣316例,南投縣304例,宜蘭縣274例,嘉義市212例,花蓮縣199例,基隆市135例,臺東縣124例,金門縣99例,澎湖縣48例,連江縣2例。
蘇淳閔
2022-12-06 22:04
評論
國際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從「新加坡模式」中改革臺灣官僚體制
多數國家在過去三年的疫情期間,經濟受到嚴重的影響呈現出低迷狀態,但卻有一個國家一反常態破繭而出;這個國家就是位在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
邱泰達
2022-11-04 13:3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因為學歷支持高虹安錯了嗎?菁英主義在台灣的可能性
菁英政治在國內外毀譽參半,而世界上最著名的菁英主義國家,非新加坡莫屬,有些人認為新加坡的菁英主義,將構成社會權力精英(PowerElites),並將普羅大眾視為無法自理的烏合之眾,但事實上,實行菁英主義的新加坡,國家土地雖小,但在一連串的選賢程序中,成功讓社會上的菁英份子,帶領新加坡披荊斬棘,成為亞洲強國之一,即使在基礎工業發展較差的情況下,仍成為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務和物流中心。
李若瑜
2022-10-08 13:3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葉日武觀點:張飛殺岳飛,創意無厘頭的疫情指揮中心!
笑話,是讓人笑的,在疫情衍生的壓抑和鬱悶當中,聽幾個笑話解解悶,絕對有助於心理健康。然而,如果這個笑話是發生在我們的疫情指揮中心,相信沒有幾個人笑得出來,畢竟我們都不希望由一群活寶來主掌全國的防疫大計。
葉日武
2022-06-10 14:3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葉日武觀點:防疫神話?當死亡只是冷冰冰的數字⋯⋯
許多人知道前蘇聯中央總書記史達林(JosephStalin)的名言:「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人則只是統計數字」,但很少人能夠想像到,自己會身歷其境親眼目睹這句話成為現實。而很不幸的是,在這場業已延續2年多的「抗疫戰爭」當中,我們正親眼見證著「死亡只是數字」,而且我們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死亡人數不斷堆高。
葉日武
2022-05-30 15:10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