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專文:政府能不能包辦生老病死?從政治與歷史角度解構新加坡醫療體系

醫院。(資料照,翁俊翹攝)

近代政府包攬民眾生老病死之事務,藉此集中權力。在此脈絡之下,醫療制度發展之優劣,並非僅為醫護人員所熟知與所能駕馭的專業技術問題,這其實也是能夠牽動民眾情緒,乃至影響政權管治認受性的政治問題。在中國,醫療費用隨醫療體系改革而急劇上升,致令民怨載道,繼而被形容為「新三座大山」之首。經濟預測顧問公司TS Lombard首席中國經濟研究員格林(Rory Green)在二〇二一年底預測,於習近平「共同富裕」新政之下,醫療保健業將會受當局整頓。

即使在政治體系截然不同的美國,醫療制度問題也早已成為重大政治議題。二〇一〇年,亦即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上任後第二年,《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PPACA)便被推行。同年,《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資深傳媒人雷德(T.R.Reid)亦出版著作The Healing of America: A Global Quest for Better, Cheaper, and Fairer Health Care。他指出,在一眾已發展國家之中,美國的醫療制度相當落後。他認為,理想的醫療制度,是民眾不論貧富,也能享用其服務,得到合適治療。按其在書中梳理的二〇〇七年數據,美國醫療開支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高於瑞士、法國、加拿大、日本與台灣等地,但美國的醫療費用,卻非人人可以擔付。雷德因而放眼世界,整理各地不同醫療模式,以供美國學習。

醫療體系之核心問題—全球四大醫療融資模式

從雷德角度看,醫療體系的核心問題,在於融資(financing)。按其歸納,已發展國家的醫療制度,可按其融資模式分成四類:

第一,俾斯麥模式(Bismarck Model):以第一任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命名,十九世紀的德國以福利國家形式統一立國。這種模式主要以私人非牟利方式營運醫療服務,德國、日本、法國皆為案例。

第二,貝佛里奇模式(Beveridge Model):以二十世紀英國社會改革家貝佛里奇(William Beveridge)命名。英國的「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體系,便是受之啟發。這種模式主要以政府資金營運,醫療服務形同公營服務。英國乃至香港皆為案例。

第三,國家醫保模式(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Model):這種模式揉合以上兩種模式特質——醫療服務私營,但國家補助保險費用,以助民眾應付醫療開支。加拿大、台灣皆為案例。

第四,用者自付模式(Out-of-pocket Model):這種模式相對簡單直接——病者所享得的醫療服務種類,取決於其財富。印度、中國被視為案例。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新加坡如何因應地緣政治帶來的的挑戰與機會 更多文章

何謂醫療體系之質素?

二〇二〇年,賓夕凡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療政策學者伊曼留(Ezekiel J. Emanuel)也以相同問題意識出版著作Which Country Has the World's Best Health Care? 與雷德一樣,他同樣留意到美國醫療開支與服務質素不成正比的問題,也希望透過梳理世界不同醫療體系模式,為美國醫療體系問題尋求啟示。不過,他在書中的立論,有兩點不同:第一,他認為,衡量醫療體系質素的標準,並不限於融資一環;第二,他並不認為,篩選全球最佳醫療體系是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