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國族 文章列表
#
國族
約 107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警惕「綠色統戰」—中華民國派莫成「假反共、真台獨」的花瓶
419「拒絕統戰,守護台灣」凱道集會甫落幕,「青天白日滿地紅」與台獨鯨魚旗在總統府前同框的畫面引發震撼,媒體與社群紛紛以「藍綠攜手、全民反共」定調。民進黨立委林俊憲感嘆「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也形容「好美、好震撼」。然而,從旗幟來源到動員脈絡,這場「表演」更像是個台派的「統戰」舞台,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團結。
許正豪
2025-05-17 05:40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藝文
歷史
專欄
文化
柳金財觀點:是統戰陰謀或陽謀?從兩岸宗教交流的文化認同到國族認同非線性發展
近日大陸福建泉州富美宮來臺參加白沙屯媽祖遶境,一時反對兩岸宗教交流者宣揚「媽祖統戰」甚囂塵上,尤其是陸委會更是宣稱要嚴處。所謂媽祖統戰其背後危害性,恐怕是在政治邏輯上擔心大陸將藉由兩岸宗教交流,從形塑宗教信仰根源大陸為主、臺灣為輔,建立宗教中國化及主體性;進而透過宗教文化信仰認同,產生國族認同、政治認同。
柳金財
2025-05-13 05:40
新聞
國際
國內
軍事
歷史
帝國邊陲的無奈:「敵人」還是「同胞」?台籍日本兵的身份認同悲歌
201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之際,當時仍在世的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在日媒投書,公開了自己二戰期間作為台籍日本兵被派往日本作戰的經歷。他提到:「我志願進入陸軍,而我的兄長李登欽則志願進入海軍。當時我們兄弟倆無疑是以『日本人』的身份,為了祖國而戰。」
BBC News 中文
2025-05-08 11:0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基於意識形態與國族認同的「取消文化」,正在裂解臺灣的民主
近年來,不分光譜、立場,許多人都能明顯感受到「言論自由」在臺灣正成為一個亟需討論的公共課題。究竟言論自由該不該有邊界?又或者能否無限上綱?前陣子爭議性極高的北一女教師區桂芝事件,因其自稱「中國人」而被校方與教育局約談,引發社會譁然。同樣地,桃園亦有國小校長因在TikTok發表「我愛你中國」言論而遭調查,也再度點燃輿論戰火。
徐致遠
2025-05-02 05:3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台灣正集體走向「極右」的道路上
「左派」與「右派」是20世紀時很普遍的稱呼,到了現在,以共產主義做為區分,反共便是「右派」。
孫家瑞
2025-04-06 06:10
評論
政治
兩岸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意識型態的愛國,恐將台灣帶入萬劫不復深淵
身為台灣新世代,25歲的我看見了周遭年輕人的愛國情緒,但這種情緒的展現卻有不少與仇中連結。強化的本土意識排擠了中華的歷史以及教育,作為仍承接這些習俗與文明的我們來講,實則是一大遺憾。
藍天
2025-03-28 06:00
VIP
國際
國內
財經
經濟
大國博弈
重磅專訪
專訪》美國「經濟國族主義」高漲! 尹麗喬:沒必要自嚇、卑躬屈膝,要讓川普知道「台美可以一起賺世界的錢」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滿月,「關稅戰」、「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言論讓媒體、社群平台沸騰,足見台灣有多焦慮。對此,美中台關係學者尹麗喬接受《風傳媒》專訪說:「沒必要嚇自己,更沒必要卑躬屈膝,實質思維與作法更重要。盡量從州層級打好關係,與我國產業取得共識,針對高科技領域共組「台美隊」,要讓川普知道台、美能一起賺世界的錢。」
王秋燕
2025-02-19 08:50
新聞
國際
國內
歷史
從打假球到世界冠軍,棒球如何承載殖民歷史與國族認同?
「中華隊贏了!台灣冠軍!台灣冠軍!」台灣棒球球評在轉播室激動大喊。「這是我國隊史上第一次的世界棒球12強冠軍!」
BBC News 中文
2024-11-27 08:46
評論
政治
國內
軍事
歷史
專欄
徐全觀點:「國軍」戰史在「國族敍事」與「紅色敍事」夾縫中沉浮
當下存在於中國大陸公共空間中的國軍史蹟,以抗戰紀念建築為最大比重。這些建築,作者認為可歸納為三類:第一類,乃由國民政府修建並存留至今;第二類,乃由國民政府修建、1949年後一度遭到全部或部分毀損、後被重建或修復的;第三類,完全由現在的中國大陸官方(中央或地方)修建,並無1949年之前的建築史蹟作為藍本或溯源(例如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上述三大類別中,第二類、第三兩大類數量最多,第一類則較少。
徐全
2024-08-25 07:00
評論
國際
國內
專欄
文化
魏玓觀點:林郁婷金牌之後留下的幾個疑問
林郁婷獲得巴黎奧運金牌!衷心為她能夠扛住壓力,贏得勝利而感動喝采!過去一段時間,《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因為批評林郁婷等拳擊選手的參賽資格,而遭到台灣各方面人士的「炎上」。羅琳的言論確實應受到批評,但是在這場風波中,有些尚待釐清的疑問,似乎不應該隨著林郁婷的勝利而終止。
魏玓
2024-08-12 06:50
新聞
國際
兩岸
印度大選》主打外交成果險勝 莫迪3.0外交目標有這些
長達1個多月投票期的印度大選落幕,現任總理莫迪4日宣布贏得選舉,即將展開第3個總理任期。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助理主任古普塔認為,莫迪的外交政策會專注在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極少邊」戰略聯盟,確保包括台灣海峽在內的印太地區和平。
簡恒宇
2024-06-05 17:00
新聞
政治
6成民眾自認台灣人?郭正亮點出政大民調問題:速修正避免被民進黨錯誤政治解讀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日前發布「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為61.7%,認同是中國人則為2.4%。對此,前立委郭正亮直言,政大選研中心做民調的方式是錯誤的,混淆了許多概念,民進黨更是以此為基礎,做出錯誤的政治解讀、誤導國人,呼籲政大選研中心正視民調被民進黨誤用的後果,並盡快修正。
林湘淇
2024-04-19 08:00
新聞
國際
兩岸
《美國之音》專訪胡平:中共最不想讓中國民眾知道的台灣真相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台灣問題好像跟天氣問題一樣,看似很熟悉,但細說又發現什麼都難說清楚。在台灣選舉即將到來之際,學者胡平接受美國之音記者金哲採訪,談他對台灣問題多年來的研究心得,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當局在台灣問題上一直對中國人進行怎樣的輿論導向,台灣人的國家認同變化是怎麼回事,中共對台灣的戰爭恐嚇目的何在及效用如何。
美國之音
2024-01-13 19:00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國內
BBC看台灣大選:「中國想要的台灣」正在消失
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台灣幾乎每個地方都能看到獨裁者慈祥的微笑在迎接你。
BBC News 中文
2024-01-11 15:00
新聞
國際
兩岸
2024台灣總統大選》中國「芒果乾」影響選民?學者稱重要決定性因素在這
每逢台灣選舉,中國威脅、台海和平以及被戲稱為「芒果乾」的亡國感,都成為選民投票意向的重要考量。如何理解中國問題對台灣選舉的影響呢?來自美國、研究台灣政治逾30年的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鮑彤認為,中國因素雖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議題,但解釋它時不能僅簡化為統獨問題。
蔡娪嫣
2024-01-09 20:10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國內
2024台灣總統大選》夾在中國與台灣之間,「冷戰前線」的年輕人有深深的無力感
台灣金門距離中國大陸不到10公里,與廈門隔海相望。冷戰期間,金門是兩岸對峙的前沿陣地;在當前美國和中國兩個大國對抗加劇之時,兩岸關係劍拔弩張,給金門籠罩了一層緊張的氣氛,也讓當地居民感到無助。
BBC News 中文
2024-01-09 17:06
新聞
國際
兩岸
國共內戰遺緒無法解決台灣前途問題 《金融時報》:台灣各世代正凝聚新觀點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雖然台灣朝野對兩岸議題看法迥異,然而目前在台灣的各個世代,正對過去和未來凝聚出新觀點。
中央社
2024-01-06 17:00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2024台灣總統大選》被忽略的聲音:原住民如何看待兩岸的國族認同
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投票日即將到來,台灣即將選出新總統。但在此次選舉中,有關台灣或中國認同的老問題,仍未消失在激烈的各黨選戰攻防中。
BBC News 中文
2024-01-05 11:00
評論
政治
兩岸
風書房
藝文
專欄
楊鎵民專文:娛樂產業的國族主義文化迴圈
若一九九〇年代新一波的中國國族主義出現是「中國經濟崛起」的產物,那是何種經濟運作的下層結構決定了上層結構的意識形態與國族認同,特別在本研究關注的「文化場域」(臺港中影視產業)之意識型態運作過程?本研究試圖引介社會學家保羅.杜蓋伊(PaulduGay)等人在一九九〇年代提出的「文化迴圈」(thecircuitofculture)分析架構,從「再現」、「認同」、「生產」、「消費」與「規範」五個端點,抽絲剝繭的詮釋臺港中影視產業的樣貌。
楊鎵民
2023-11-25 05:5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汪志雄觀點:台灣的難題
台灣現在沒有人在乎做正確的事情,思考對國家有益的決策,整個台灣彷佛是一個被下了符的迷幻之島,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像極了為君無德,為官無品,為士無格,為民無智的末代亡國之象。需知政治就跟人生一樣,如果不面對問題,就無法解決問題。台灣現在正面臨七個主要的難題:
汪志雄
2023-11-09 06:20
1
2
3
4
5
6